开栏语:
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立实行以来,我市动真碰硬、攻坚克难,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为充分展示我市关于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回头看”反馈问题及交办信访件整改工作的成功做法、典型经验、整改实效,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生态张掖·绿色家园”专栏,相关县区分管领导、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介绍各县区、各领域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及下一步巩固提升的思路举措,取长补短,积极探索,以期进一步凝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共建美丽张掖的磅礴力量。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目标,遵循科学规律,坚持问题导向,顺应群众期盼,统筹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及关联水体治理,显著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水污染防治工作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民生工程。目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情况如何?
徐晓:2015年,我市对城区水体全面排查,识别出全长15.65公里的黑臭水体4条,并于2018年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水体黑臭现象全面消除。2019年6月,我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示范项目全部完成,治理成效显著提升,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目标,沿线居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黑臭水体治理不但事关生态环境,而且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中心城区东环路芦苇池,曾是大家脑海中“龙须沟”的代名词。2016年前,饮马河产生的污染水直接排入芦苇池,部分有害物质大量沉积,导致水体严重污染。
调查显示,由于城区大部分污水收集管网规划建设不合理,未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部分区域污水直排、乱排,造成水体黑臭。东泉干渠、黄水沟等河道渠系两侧污水随意排放、周边垃圾任意堆放、水体污浊不堪,每到夏日臭气熏天,百姓怨声载道。
记者:当时城市黑臭水体数量多、治理难度大,我们是如何长远谋划、综合施策,走出一条城市黑臭水体“脱黑”之路?有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徐晓:在全面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进程中,按照“控源截污、清污分流、活水保质、生态修复”治理思路,市、区联动攻坚、多渠道筹措资金13亿余元,扎实推进城区黑臭水体治理。针对饮马河、东环路芦苇池黑臭水体成因,开展污染源集中整治行动,斩断河道污染源,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从源头上治理。实施张掖市城区“八大明渠”水系连通工程、清污分流工程和地下水源热泵运行排水集中整治行动,有效分流清水和污水,杜绝生活污水进入河渠水系。将施工降水排水、地下溢水及部分黑河水通过清水管道、渠系引入饮马河、芦苇池、东泉渠、黄水沟等水系,实现水清河畅、水质达标。在饮马河、东泉渠、黄水沟渠岸两侧栽植垂柳、云杉、刺柏、国槐等树木,对东环路芦苇池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营造,恢复芦苇630亩,配套夜景亮化灯饰,形成三面杨柳一面湖和碧波荡漾特色景观。
记者:今后我们如何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要求,巩固提升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实现“长治久清”到“长制久清”?
徐晓:黑臭水体治理难,实现“长制久清”更难。巩固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要形成常态化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同生态环保、水务、城管等部门联动,在强化河道保洁、环境监管执法以及引导群众爱河护河上下功夫。要常态化开展水质检测,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水质检测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建立河长制湖长制组织架构体系和制度体系,把每条河道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形成“查、溯、治、管”长效管理机制,避免“返黑返臭”。
让水成为城市的灵魂,不仅需要政府担起应尽的责任,更要靠企业自觉和公众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监管合力,齐心守好一湾碧, 润泽一片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