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 龙 曹 玲
新时代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是核心。围绕“党建+”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齐头并进,把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绩有机统一,努力探索独具特色的振兴道路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
党建+务实班子,打造乡村振兴“战斗堡垒”。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首先要做好“当家人”。“当家人”必须有能力、懂科学,有现代化市场化思维,起到“领头雁”作用,能团结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执行政策、发家致富。“当家人”要配好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成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思想统一、团结齐心,共同为农村发展和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懈努力。同时,釆取党员群众带头、鼓励能人巧匠回村、重点培养年轻干部,对现有人才进行政策倾斜,对后备力量进行储备,打造一支给力的骨干队伍。在此基础上,加大乡镇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定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如观看视频、现场参观等方式加强党性教育、廉洁教育和政策法律、实用技术、社会治理培训,开拓党员干部的视野,提高乡镇党员素质。
党建+规划,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强化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规划引领,结合镇域实际,绘制发展蓝图,合理稳步推进。按照“突出生态、注重规模、调优结构、做大品牌、做强农业、推动发展”的思路,同“十四五”总体规划、追赶超越总体规划、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相互衔接,坚持特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紧密结合实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充分酝酿讨论,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形成科学完备、适度超前、操作性强的规划体系,做到总体规划明方向、专项规划相协调、重点规划有深度、建设规划能落地。
党建+精神文明,坚持乡村振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古镇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规范,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归属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红色革命文化,激发人民的爱国奋斗情感,提高乡村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营造农村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建+生态环境,守住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没有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就不可持续。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追求田园风光之美,还要保证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乡村振兴,要做好做活“生态+”这篇大文章,以生态产业化带动乡村居民增收致富,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让广大乡村既添生态颜值,又增经济价值,努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
党建+推动经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要始终坚持乡村产业是姓农、立农、兴农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当前,农村产业面临着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立足村情实际,精准选择产业,探索出符合本村实际的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以商业化思维经营农业,在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上找出路,特别是在抱团发展、规模经营上下功夫,实现农户效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要有品牌意识,在抓好质量管控的同时抓好品牌建设,适应市场需求,获得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和忠诚度。要进一步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借助电商平台,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作者单位:甘州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