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全义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传统民俗中,农历大年三十被称为“除夕”。 除夕是农历新岁和旧年的交界点,唐人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诗云:“季冬除夜接新年。”一夜五更,把前后两年截然分开。
除夕,又名除夜、岁除或大年夜。除是驱除、去除之意,所除之“夕”,并非这个夜晚,而是一种名为“夕”的“年兽”。为驱除这种怪兽,人们在除夕之夜子时燃放爆竹,家里点上灯烛,通宵不熄。
除此以外,从《诗经》中的《蟋蟀》一诗,还可以引申出另一个更贴近情理的解释。这首诗写年末将至,我(蟋蟀)要再不及时行乐,“日月其除”(时光将一去不返);尽管如此,我还得做好承担的工作。“日月其除”中的“除”是“逝去”之意,据此解释“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行将逝去。既然如此,何不抓住岁末这个尾巴,纵情享受人生的快意。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还要守岁。关于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唐人孟浩然在《岁除夜有怀》中写道:“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除夕》更有详细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周处所记,守岁是蜀人的风俗,至唐宋已经普遍流行。
时移世易,除夕驱除“年兽”的含义渐趋淡化,新的内涵不断生发。唐太宗李世民《守岁》诗云:“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这里的守岁,含义已同于今天为我们所共识的“迎新辞旧”,表达着对新年将至寄予美好期望的吉祥寓意。除此而外,则是对逝去光阴的守护挽留。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除夕与家人饮》一诗中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孩子自然是盼着长大成人,上了年岁的人,对年增一年的霜雪白头,还是感慨良多。一个“守”字,蕴含着对既往岁月的依恋之情。毕竟,除夕一过,美好的年华就少了一年。正如杜甫《杜位宅守岁》诗中所云:“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宋人席振起写得更为明确:“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守岁》)“偏从此夜惜年华”,就是要我们珍爱光阴,切莫虚度。苏轼《守岁》一诗,甚而将宝贵的岁月以“蛇”比喻:“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岁月像条蛇,径直往沟壑里爬,想拦都拦不住。如果仅剩尾部,纵然勤奋补救,也已无可奈何!诗人由此勉励后辈:“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过好传统节日,不仅能享受美好的节日氛围,还能借此和睦家庭,教化子女。
周处所记除夕之夜的守岁,前面还有馈岁和别岁。馈岁是指家人互赠礼物,寄托祝福;别岁是指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佐以茶酒,祭神祈福之后家人共享;守岁则是家人围坐一起,或继续酒食聊天,或者游戏,欢声笑语,直至天明。
对长辈而言,守岁、发压岁钱,是给儿童的关爱与祝福。“压岁钱”的“岁”,原本写作“祟”,是传说中的一种妖怪,除夕之夜专门出来伤害小孩。待小孩熟睡以后,它会在小孩的额头摸来摸去。被摸过的孩子会发高烧,说胡话,即便病愈,也会变成小傻瓜。为防止孩子被“祟”伤害,长辈除了守着孩子通宵不睡,还用红纸包了钱,放在孩子床头,用来给孩子“压祟”。
对晚辈而言,守岁还有为长辈添寿的含义。民间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的谚语,因而家风淳厚人家的孝子淑女,就以守岁的方式为长辈祈福延寿。爱在其中,其乐融融,使得守岁充满了温情和诗韵。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年近古稀写的《三年除夜》一诗中写道:“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诗句所写,是除夕之夜拜寿的情形。以诗人年纪最大,所以端坐堂上,等着晚辈们举着酒杯,排队成行,一一上前祝寿,为老人祈福祝寿。
清人吴曼云在《压岁钱》一诗中写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首诗所写,正是我们小时候拿到压岁钱的情形。不过更多的时候,还是尽数交给母亲贴补家用,或者上学后用来交学费。时下许多父母,任由孩子乱花“压岁钱”,从小养成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毛病。危害所及,应了宋人司马光《训俭示康》中的那两句箴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时常听到有人谈及对子女的所谓 “富养”,以培养“贵族”,听得让人后背发麻。所谓“富养”,不是指向物质,而是涵养精神。
除夕之夜,无奈甚而伤心的,是亲人飘零江湖,全家不能团聚。白居易《客中守岁》中的“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写尽了这种除夕思亲的辛酸无奈。唐人诗作中,还有好些篇什写到这种无奈的伤痛。比如盛唐诗人高适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再比如中唐诗人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晚唐诗人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尤为感人: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有些深切的感受,若非亲力亲为,很难感同身受。四年前的岁末春节,我客居广西北海涠洲岛。虽则那是个度假休闲的好居处,但临近除夕,思家心切。除夕之夜,品尝各色海鲜,虽然包了水饺,还照家乡的味道做了辣子鸡,但总也吃不出家里的味道。我这才知道,我所谓的想家,实则是在想念家中的老母,还有家里年夜饭的味道。疫情扩散的消息传开以后,马上订票。初三早晨出岛,初四深夜便赶回了家。虽然封闭隔离长达十四天之久,但心里,就是远比待在涠洲岛温暖踏实。
时间都去哪了?每个人总有自己的理由。但无论如何,倘若还是能腾出点时间,年关将近时,赶回家里,到父母亲人的身边,共度那个美好的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