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红梅
今年的清明、“五一”、端午,张掖的乡村有点“火”。在祁连山野,在黑河岸边,在水云乡畔,在焉支花谷,徒步、露营、骑行、民宿、赛马、采摘、研学……我市乡村游表现抢眼。仅“五一”期间,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15万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总量的“半壁江山”。
出游,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刚需;发展文旅业,也是各地的发展抓手。乡村,作为乡愁的代名词,是人们内心始终割舍不掉的地方。随着市场下沉、需求升级的大众旅游新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作为既古老又新颖的旅游活动,逐渐成为旅游者的新宠。近年来,我市加快实施文旅融合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提升产品业态,如今,张掖乡村旅游的打开方式早已不是简单的看风景、吃农家饭,而是融合休闲、采摘、体验、研学、康养等元素,并催生出精品民宿、露营地、乡村博物馆、民俗文化产业园、文创馆等很多新业态,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
在5月17日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重要指示,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强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也为旅游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就我市而言,黑河穿境而过、祁连山巍巍北望,让我市拥有瑰丽山水、森林草原、沙漠戈壁、绿洲湿地等特色突出、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祁连天境生态资源丰富,古村落、特色村落比比皆是;田畴万里沃土良田丰饶,农耕文化、田园农事风光无限;延续千年人文资源富集,乡贤文化、非遗文化熠熠生辉,更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深厚底蕴。这些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让我市发展乡村旅游风景独好、底气十足。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吹响了旅游业提质升级的“集结号”。抓住机会,让乡村旅游升级换代,努力给游客一个来张掖的理由,让张掖的乡村真正成为游客旅游清单里一个不可或缺的选项,是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虽然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已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乡村旅游火热的背后,我市部分乡村依然存在接待设施薄弱、文旅产业延伸断档、宣传营销模式落后、服务细节不够到位等问题,我市发展乡村旅游距离更高品质、更高水平的“升级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仍需在特色挖掘、品牌打造、统筹推进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在新一轮乡村旅游大发展中赢得优势一路长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外有更多的故事。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不是跟着大多数人的方向亦步亦趋、直道竞赛,我们不妨按捺住急躁的心,回归到本土文化中去,深入挖掘我市乡村旅游中最能彰显自身特色的元素,运用好雪山冰川、森林草原、七彩丹霞、田畴沃野、湿地候鸟、荒漠沙丘等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挖掘好唱秦腔、说宝卷、吃牛娃子饭、睡火炕等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利用好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人、乡贤能人、产业带头人等“有故事的人”,在乡村味、本土味、自然味、人文味、创新味上精烹细制,让游客在休闲农庄、特色民宿、农家小院、非遗作坊里望见山、看见水、记住乡愁,实现“吃几餐、住几晚、带一车”,把乡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让好风景讲出好故事,好故事做成好产品,好产品带来好收益,真正让别人的“诗和远方”对接我们的致富之乡。
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沉淀,都是一次崭新的出发。当前,恰逢繁花似锦的旅游业发展旺季,我市乡村旅游产业当抢占风口、乘势而上,聚焦特点、做强特色,开辟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旅游”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赛道,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极具辨识度的“丝路明珠·彩虹张掖”乡村旅游品牌,在时代的节拍中踏出独有的路径,在市场的风口找准特定的位置,让外来游客流连叫好,当地农民幸福绽放,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才能迎来更原汁原味、更顺畅有活力、更长远有后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