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海翔 拜占红
深秋的焉支大地寒意渐浓,但山丹县李桥乡、军马三场等地的黄参种植基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在黄参种植基地,随着两台大型黄参收获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大大小小的黄参破土而出,从传送带上抖掉泥土后铺满长长的地垄。100多名工人迅速装袋,不一会,一袋袋黄参便堆满田间地头。
甘肃雅涛鑫业智慧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白恒鑫说:“经过山丹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和我们研发团队五年的努力,山丹黄参种植面积目前已达5000亩,亩产400公斤以上,每年季节性采参可解决上百人就业。”
山丹黄参学名野胡萝卜,又名黄葑,是祁连山雪水孕育出的至臻瑰宝,其肉质富含参皂苷及17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以及钙、磷、铁、锌等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源于热爱,20多年来,白恒鑫从未放弃过对黄参的研究与探索,从黄参的生态习性、生长规律,到种植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只要与黄参有关的每个细节他都不放过。随着种植难题不断被攻克,山丹黄参终于实现从野生到人工规模化种植的突破,曾经的“野胡萝卜”褪去泥土气息,向着“山丹黄参”品牌化迈进。
来到山丹县城的黄参加工车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厂房里工人正在对黄参进行清洗、分拣、包装,一盒盒大小适中、明黄精巧的黄参陆续堆满仓库,发往全国各地。
“黄参出地后直接运输到加工厂进行清洗、分拣、包装、储存一体化操作,我们每天包装2000多件4吨左右的黄参。”白恒鑫说。
如今,山丹黄参良种培育、科学种植、洗捡加工、冷链运输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山丹黄参”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
近年来,山丹县立足黄参种植地域优势,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甘肃雅涛鑫业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山丹县黄参种植协会合作,联合山丹县俊鑫、玉平等4家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采取“企业+协会+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建设黄参加工厂,推动农产品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李桥乡党建办主任徐永煜说:“今年计划建设占地1万平方米的黄参产业园区,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运营,由公司投入技术和资本,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建成后将进一步释放山丹县黄参产业产能,带动黄参产业走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