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逢杰 陈 海 康 宁
早上7点多,在甘州区三闸镇红沙窝村借牧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西村回族牧民李福祥早早起来,给炉子添煤倒灰,让帐篷暖起来。刚出生的小羊羔窝在帐篷里睡了一夜,看到主人起床,咩咩叫着跟前跟后,李福祥取出牛奶装进奶瓶,抱起小羊羔喂起来,嘴里念叨着“慢点,慢点,还多呢。”小羊羔犹如孩子一般,心满意足地依偎在主人怀里吃奶。“这只小羊羔的妈妈是第一次生羊羔,生母羊,生下不喂奶,就只能用奶瓶。有的母羊生两胎,大点的吃奶利索,小点的就吃不上,也得喂。在我们牧民眼里,羔子就是宝,当孩子一样喂养。”李福祥的耐心是每个牧民的日常。
随着太阳慢慢升起,帐篷外披着的层层薄霜渐渐退去,喝完奶茶吃罢早餐的李福祥放出圈了一夜的1000只羊。从山区到川区,已经熟悉周围环境的羊儿不紧不慢,悠闲自在地散开,寻觅喜欢吃的玉米秸秆、草叶,广袤的田地里,一只只“白色毛团”自由行进,犹如盛开在秸秆地里的“棉花”,与远处山峦叠翠的祁连山相映成趣。
一个月前,这群祁连山里的草原“食客”翻山越岭“乘车”而来,经过160多公里的颠簸后,最终在山下“安家”,开启为期5个月的“异地借牧”生活,只为让它们赖以生存的草原休养生息。这种被牧民称为“异地借牧”的创新畜牧生产方式就是随季转场,只不过曾经是转牧场,现在转为农区。随季转场是牧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中国游牧民族世代传承的生活智慧。如今,为了给祁连山天然草原“放假”,“异地借牧”成为广大牧民新的“潮流”。
甘肃、青海两地的广袤土地和万千生灵皆享受着祁连山的滋养,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关乎两地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存续以及万千百姓的生活福祉。然而,承载着无数生灵希望的祁连山也曾有过“生态之痛”。历经几年重拳出击、集中整治后,祁连山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持续提升,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为更好地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减少天然草原载畜量,祁连山沿山牧民不再去冬牧场,而是进入川区农田借牧,这便是甘青两地农牧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智慧之举和团结发展的共赢良策。
近年来,我市各有关县区政府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和乡镇召开会议,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传统共牧区施行禁牧管理措施,大力推行“异地借牧”模式,持续加大政策扶持,不断强化技术服务,相关部门在借牧前期及早开展入户走访,了解牧民的草料储备、借牧农田、母畜产羔等生产生活情况,全力为异地借牧群众提供服务保障,帮助广大牧民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
“借牧,一方面可以缓解祁连山草场放牧压力,使牧区群众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另一方面可以使农区土地再次流转利用,将农作物秸秆资源高效利用、过腹增值,将秸秆处理难题转化为草畜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市畜牧兽医局市饲料饲草技术推广站宋福超表示。
“玉米地里充足的秸秆,让原本冬季吃不饱需要消耗脂肪来抵御严寒的牲畜实现育肥,农区的空间相对较为开阔和平坦,更有利于牛羊的活动和休息,增强牛羊体质。最重要的是,山下气候温和,新产的羊羔成活率大幅提高。”说起山下放牧的好处,李福祥侃侃而谈。“我们8户牧民在三闸镇和老寺庙租了4000多亩秸秆地,秸秆矮小便宜的地每亩五六十元,秸秆长势好的地150元左右。一共运下来4000多只羊,借牧一个冬天,一只羊的养殖成本约100元左右,比在牧场节省开支。”李福祥细算对比账。(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