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金龙
过去,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今,“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即将开展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必须将这些变化纳入考量与探索范围。尤其是今年各地启动的试点工作,更需因地制宜,在稳定前提下因势利导,探索保障土地承包工作顺利推进的合理路径。
妥善化解“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原则下的矛盾。“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原则引发的矛盾已存在数十年,若处理不当,将阻碍二轮延包工作。从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来看,农村土地承包以家庭为单位,并非针对个体成员,这使人们认可家庭成员增减不影响承包地数量,该原则在保障政策稳定性上有合理性。然而,现实复杂得多。家庭承包土地时,土地数量与当时家庭成员数量相关,人口多则地多,反之则地少,这在当时合理。但经过一轮、二轮承包,历经四十多年变迁,部分家庭人口减少,部分家庭人口增多,人少地多和人多地少的矛盾凸显,甚至有人出生就没地。若一味坚持“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原则,不仅脱离农村实际、有失公平,还会让土地纠纷更难处理。这也导致想种地的家庭没地,有地的家庭把土地流转或租赁出去,造成不公,相关政策也难以落实。笔者认为,“大稳定小调整”策略更符合实际。这里的小调整针对人口有增减变化的家庭,这样能维持整体稳定,缓解人口变化导致的土地矛盾。
妥善处理土地确权操作中的面积问题。在确权过程中,部分村社认识不足,未准确核对面积,导致确权面积大于或小于实际种植面积,这是二轮延包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规则上,按确权面积开展二轮延包合法合规,但实际操作中,如果群众按确权面积要地,可能引发棘手矛盾。毕竟确权证由政府颁发,若出现面积不一致,少地农民要地、多地农民不退地,问题严重。对此,建议在二轮延包前,由乡镇牵头,逐村逐社核实土地面积,确定准确承包面积,为二轮延包夯实基础。二轮延包时,以前期确认面积为准签合同、发证书,保证土地承包信息准确公正。
全面摸排和化解土地纠纷。乡镇村社应提前行动,梳理和化解村社土地纠纷,并与延包工作结合,一次性解决问题。首先,提前介入与调查梳理。乡镇村社要主动组织专业队伍,深入每家每户排查土地纠纷。通过查阅土地分配记录、承包合同等资料,了解纠纷历史和情况。依据纠纷原因分类,如人口增减导致的土地分配不均、确权面积与实际种植面积不符、土地流转矛盾等,针对性制定解决方案,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其次,建立有效调解机制。组建由村上德高望重的长辈、懂法律的基层工作者、村社干部等构成的多元调解主体。这些成员凭经验、法律知识和群众基础,在纠纷双方间沟通协调。调解要以法律法规和土地承包政策为依据,同时考虑公平公正、农村实际和风俗习惯。比如处理因家庭成员变动引发的纠纷时,可参考“大稳定小调整”思路,使调解结果合法合理。第三,结合延包工作解决问题。将解决土地纠纷与二轮延包工作紧密结合,在签订延包合同等环节同步处理纠纷,确保不留隐患,保障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有序进行。第四,扎实做好试点工作。试点的关键是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不能掩盖问题,否则对后续工作无指导意义。试点要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思路和措施,为全面开展二轮延包工作提供经验。(作者单位:甘州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