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海波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贵在行动,重在落实。要在深刻领会全会《决定》精髓要义的基础上,立足省委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县域功能定位,健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县情认识,完善发展思路,以攻坚克难的能力和气魄、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强化项目建设中抢抓发展机遇
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今天的项目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要前瞻布局“谋”项目。综合审视县情实际,认真消化吸收国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各类政策的集成放大效应,常态化谋划储备前瞻性、全局性、引领性和支撑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争取涉及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民生项目,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力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主动承接“推”项目。把责任落实作为推进项目的重要抓手,研究制定“问题+建议+解决方案”和“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间进度表”工作机制,党政主要领导一线调度、一线督导,相关部门单位相互配合、协同攻坚,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强力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及时落地、见到实效。要健全机制“引”项目。推行重点项目审批手续帮代办服务,通过健全机制、主动对接、提前介入、协同联动等举措,为企业提供审前、审中、审后“全链条”代办服务。大力推行重大项目指挥长和工作专班制,规范运行项目调研、进度调度、问题调查“三调”工作机制,全闭环做好项目申报、审批、建设、验收、运营等各环节工作,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在培育生态工业中助推产业转型
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百业强。要营造“大抓工业”的氛围。进一步明确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研判发展生态工业的优势潜力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强县域必须强工业”的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打破区域界限,谋划探索“飞地经济”试验示范区,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要鲜明“大干工业”的导向。健全完善工业发展考核奖惩机制,将“强工业”行动落实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奖励先进、鞭策后进。设置“强工业”行动专项资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进行表彰奖励,切实增强企业发展的自信和动力。探索推行工业厂房、工业楼宇、工业大厦、工业综合体等优先保障模式,为企业入驻和项目落地创造便利条件。要完善“大兴工业”的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深化“政银企”协同联动,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提振市场经营主体信心。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工业领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智化应用程度,增强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统筹宜居宜业中建设和美乡村
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谋篇布局、创新实践、特色打造,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形神兼备、量质齐升。要深挖乡村特色优势。认真学习借鉴和转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资源特色与交通优势,在深入调研、通盘考虑的情况下,充分尊重乡村传统文化、自然肌理、发展规律和群众意愿,精准划分村庄类型,科学标定发展定位,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传承民俗历史文化,坚持生态保护、空间优化、产业融合、设施完善、环境提升同步发力,用科学规划激发村庄活力。要注重乡村发展规律。聚焦道路畅通、供水保障、清洁能源、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数字乡村、农村电商等,组织实施一批重大行动、重点工程和惠民项目,着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度。把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乡村风貌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及“八改”工程一体推进,最大程度实现生态保护、乡村建设和民生改善多重效应。要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完善简约实用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树立健康向上生活观念。强化五治融合,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稳定乡村社会秩序。大力整治陈规陋习,全域深化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文明、家风优良、民风淳朴的社会风尚持续向好。
在彰显资源禀赋中深化文旅融合
注重发挥文旅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优势,推进业态、产品、市场、服务等有效融合,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要发展更有引爆力的产业业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综合考量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历史地位与现实影响、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因素,打造集观光旅游、特色餐饮、文体娱乐、演艺体验、特产购销于一体的产业业态,延伸发展以农耕文化、田园风光、村落民宅、生态农业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产业,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从根本上改变和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格局。要建设更有支撑力的基础设施。健全文旅配套体系,以高端酒店和品质餐饮为引领,推动文旅行业品牌化管理、连锁化经营和人性化服务。积极打造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便捷公共服务、“全流程”市场监管保障和“系列化”文旅信息资讯,不断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增强客运枢纽与重点旅游景区的衔接,打通景区间道路网,完善旅游风景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等设施,让游客进得快、游得慢、玩得好。要塑造更有吸引力的文旅品牌。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注重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加强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借助新兴营销模式和市场主体,把资源变成产品、产品变成创意,不断提升内涵价值。基于网络信息发展整合碎片化需求,创新开发研学、民俗、户外运动等个性化文旅体验项目,不断拓展农文旅融合空间。
在顺应群众期待中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调研时强调,要集中力量办好群众普遍需求、能够办成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这既是殷切嘱托,更是热切期盼。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空间。健全就业产业协同联动机制,紧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实施“订单式”“嵌入式”“项目制”培训,加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用工服务保障,持续拓展新能源、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就业空间,最大限度保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要多措并举优化公共服务。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落实基层首诊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满足群众“家门口”看病就医需求。加大城乡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村级互助幸福院建设力度,深入实施老年助餐服务试点和特殊困难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切实为老年人生活幸福“加码”。要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持续深化“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把扶孤、助残、济困的工作做得更实更细。用好“每月一题”“接诉即办”等机制,通过建设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解决托育难题,依托组建志愿服务团队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改造乡镇街道闲置资源建设日间照料中心为残疾人提供照护服务,以实打实的举措让“民生清单”变成“幸福清单”。(作者单位:山丹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