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肃南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八项行动”,立足区域特色,打造品牌亮点,积极探索旅游促“三交”新路径,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入推进骨干培训行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纳入培训内容,累计组织参加全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行动骨干培训班、全省“一廊一区一带”片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行动骨干培训班等省、市、县各类培训班10余期。依托“甘肃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平台”,在全县景区景点从业人员中开展网络培训和业务知识测试,在提升景区景点服务质量和解说水平的前提下,教育引导讲解员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者,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和坚定捍卫者。
深入推进规范讲解行动。围绕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积极与县文旅局、石窝会议纪念馆对接,在全县A级以上景区及文博场馆解说词中大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让解说词成为客观反映和生动讲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媒介。在文旅活动、展陈解说、旅游宣传、景区符号标识等方面优化完善提升,让各族游客沉浸式体悟“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深入推进展陈提升行动。提升策展能力和展陈水平、优化展陈布置、创新展陈形式,让展览展示更好地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更好地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投资277万元实施县文化馆、非遗中心展厅、民族博物馆基本展览改造提升工程。结合庆祝自治县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感恩奋进七十载·同心共富新时代”主题展、优秀摄影书画作品展览、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等展示交流活动,参观人数突破10万人次,全面宣传展示了自治县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光辉成就,更加坚定了各族干部群众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深入推进研学资源挖掘行动。结合“5·19中国旅游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时间节点,开展民族、旅游政策宣讲,精心打造民族风情邂逅等11条精品研学旅游路线,研创“肃南游礼”文创商品,推广《裕固儿女心向党》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精品剧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民族团结进步肃南故事。肃南县民俗博物馆、神鹿公园被命名为第四批“张掖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艺术节、传统手工艺品展销、各族青少年交流研学等系列活动80余场次,推动各族青少年在“学”“游”有机融合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入推进旅游赋能行动。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重点,投资1.9亿元实施马蹄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文殊山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建设、大河乡西岔河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祁连山马鹿文化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全县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3家、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示范村5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1个、市级旅游专业村7个,先后获评“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全国避暑休闲百佳县”“中国最具民俗风情的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旅游文化特色县”“最美中国榜旅游目的地”等称号,肃南县文旅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深入推进示范引领行动。严格按照《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持续做好全县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试点工作,将中华文化元素和民族团结理念有效融入景区景点整体规划和建设中,让各族游客在旅游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感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感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截至目前,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1个,提升储备1个。
深入推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以“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将农牧业、工业、民族文化等元素融入旅游领域,满足各族群众沉浸式、体验式、定制化的旅游需求,开启旅游新业态,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空间”。在兰州西站、中川机场、甘州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设立电子海报、户外大牌等旅游景区宣传广告,通过抖音、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山水肃南”,赴北京、广东及天水等地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推介,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开拓。加强与全国各地旅行社的交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为肃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深入推进政策支持行动。以旅游景区质量提升扩容行动为抓手,加大政策支持、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实施马鹿文化园基础设施建设、民族风情线体育公园、皇城镇江让特色村寨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急广播建设等13项文旅重点项目,目前完成投资17847万元,县城游客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建设项目、星空气泡酒店改造提升项目已完成并投入运营。鼓励农牧民经营户从事三产服务业,累计落实乡村民宿及农(牧)家乐贴息贷款104户2616万元。成功获批甘肃省2024年旅游支持乡村振兴专项资金补助项目3项,落实资金1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