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佚 名
农村养老,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9月底,央视《新闻1+1》专题报道了我市在农村养老方面探索出的新模式。镜头聚焦甘州区靖安乡幸福互助养老小院,以闲置校舍为养老基地,以易地搬迁中特困户、低保户、身边无子女照护的老人为主要群体,集中聚集、互助养老。互助院生活设施完善,老人更无需担心租金问题,土地流转金和低保可满足日常生活开销。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设提升过程中注重老年人精神需求,比如政府考虑到老人们都喜欢孩子,将原本要搬迁的幼儿园留了下来。
我市农村互助养老院立足老年人需求,对应服务供给,通过留村集中供养解决了老年人居住分散、照料不便的问题,还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助。这种“守望相助”养老模式,不仅让老年人在物质上得到了保障,更在精神上获得了慰藉和满足。生产与生活互济,既重视老年群体的消费性,又利用好了农村这个生产要素,通过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农村养老服务的全面覆盖和质量的持续提升。
今年6月,首份全国层面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总体性部署出台,数据显示,居住在乡村的老年人(60岁以上)共有1.2亿。农村老人的收入、消费水平、人均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处于社会整体水平之下,农村养老服务是民生保障中的薄弱一环。构建多元养老模式,完善养老服务供给,补齐农村养老短板已经十分迫切。创新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重点是要处理好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关键是要解决“依靠什么”的问题。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闲坐门前摇椅憩,笑看儿孙院中嬉。”……田园静谧、时光静好,儿孙绕膝、乐享天年,这样美好的乡村生活,是一代代农村老人梦想中的晚年图景。农村老人有浓重的乡土情结,家庭与土地是农村养老的主要依赖。近年来,互助养老小院、乡村养老合作社等一批乡村养老综合服务体在全国各地出现,既充分激发释放了乡镇街道、社区村组的力量与智慧,又利用好了乡村闲置宅院和土地等资源,既满足了老年人需求,又得到了老年人喜爱。“乡村办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这样的农村养老思路无疑是合理的、成功的。
破解农村养老困局,就应该循着这个思路,要精准识别并把握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把服务重心放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慰藉等农村老年人最基本、最迫切、最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上,用好政策支撑、人才补给,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聚焦新农村建设生产要素,鼓励农村老年人以己之力、以己之能参与到各种形式的经济社会建设中,使其从中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要注重精神需求,贴合老年人爱好,丰富文娱生活,进一步以多层次养老服务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让每一位农村老人都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