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4年11月29日
青囊当中,何止医诀
—— 读柯英的长篇小说《青囊诀》

□ 张全义

这是一部必将引起争议的小说——出版后的两个多月,聊到这部书,朋友们已经在争议。

争议的焦点,主要不在于关于中医、儒释道等内容的正确与否,而在于作为小说这锅汤,有时加点枸杞、党参、当归、肉桂,别有风味不说,还会有滋补养生之功,但有无必要加得这么多?

小说围绕中医诊治,近乎将采药、制药、诊断、用药、针灸等中医所涉及的内容巨细兼顾地予以表述。而情节推进过程中,绝大多数内容,又都是主人公甘知苦及另外十几位中医在诊病论医。

有错觉或反对意见,实在太正常不过了!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觉得,将这部书作为中医学习或从业者的参考书也不为过。我问过作者,他说除了张真人和宁青梅的有些具有玄幻色彩,其他都有文献依据。

问题是,小说当中,有没有必要写入这么系统而又丰富的中医知识?读过曹雪芹《红楼梦》和李汝珍《镜花缘》的读者,加以对照,自然不难理解。这两部清代小说,都以知识的系统丰富著称。如果我们抽取或压缩这些知识,对作者来讲,推进情节,深化文蕴将变得困难;对读者来说,少了那么多有趣而又高品级的知识,将是多么大的缺憾!

有人会说,小说又不是教科书,没有理由强化知识。这话对,但也不全对。对是因为确实有大量经典小说不以知识取胜;不全对则是因为,如果知识有利于情节的推进,表意的丰富,能起到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效用,那岂不更好!

《青囊诀》吸引我的诸多特征,除了“知识超载”,还有“思想超载”与“道德超载”。“思想超载”一维,即前面所说在在皆是的中医思想;“道德超载”,则主要表现为即便身处乱世谀地,良知者也都具备了不计仇雠、不惜殒命的道德坚守。后者如“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里仅举一种情形:太平堡团保陈二棍曾欺负甘知苦的恋人紫苏,紫苏在报仇后长期失忆,精神失常;甘知苦被“下放原籍,劳动改造”,回到老家后,太平堡所在的公社书记——左天高变着法儿折磨于他,甚至将其定为右派分子,发配到偏远的滩尖子农场去劳改。但当这种“人”身患顽疾时,甘知苦总是医者仁心,施手相救。这种大医不拒穷仇的佛心仁慈,小说楔子中即借甘草老人道出——“医者,佛也,无佛心仁慈、无大悲恻隐、无舍身济世,愧医也”。甘知苦以之律己诲人,始终全书。

中医以华夏传统哲学,尤其是阴阳辩证、五行生克等理论为基础。这些原理研读不清,会连中医传统典籍都读不懂,经验之谈也顶多止于皮相,遑论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古人有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除两者都指向恤民安邦,深层一维还在于,只有具备良相的智慧与情怀,从医才可望成为良医。

甘知苦挑选徒弟那么苛刻,可以作为是论佐证。

小说毕竟归于艺术——艺术,就得讲究艺则。

《青囊诀》的情节设计,采用的是单线推进方式。作者以主人公甘知苦学医、从医、传医经历为线索,因主人公的寿数及“中医传承”这一主题,作者没有选择那种截取横断面慢进日常的情节方式,而是大跨度从清季民国一直写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作者依从小说创作的“邮票哲学”。所写地域,即他家乡所在地河西走廊,部分章节延伸到了新疆。破坏力巨大的战乱时代,五凉时期的河西走廊,还勉强算得上一块世外桃源,而在《青囊诀》所写的时代,简直就是重灾区。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读者,但不是一个有耐心的读者。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朱光潜先生说:“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我没有时间读闲书,有闲也不会给闲书。我的读书,一定指向那些能给我以收获的书,所以文字粗鄙的不会读,错讹层见的不会读,见识平庸的不会读。只有那些时不时让我知情共鸣、忍不住让我圈点标注、情节上让我欲罢不能的书,才会一口气接着一口气去读。

这三个吸引我的特点,《青囊诀》都有。

大混乱时代,很少有小人物能够幸免,而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良善者、柔弱者、仗义执言者、有钱无权者总会首当其冲。

优秀的小说家,必须是读者的仇家!小说从主人公甘知苦的少年写起,补叙他出生后的不幸。知苦一岁多时身染重病,因父母被青囊门爪牙追杀劫夺《青囊诀》,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落下残疾。宁青梅将儿子托付给老中医甘草收养。虽然甘草对知苦倍加疼爱,悉心指点,并寄予厚望,但随着老人的过世,甘知苦惨烈的苦难史才真正开始。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尽管甘知苦也曾有过一些断断续续、温暖祥和的日月,但大多数时候,由于天灾人祸世相如此,由于作家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执着坚持,由于一位特殊医家需要一种特殊的成长经历……括而言之,由于苦难小说深重主题的需要,作家倾其心智,像余华塑造《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一样,残忍地在甘知苦身上叠加了情节逻辑所能遭遇的所有苦难。

作者太狠心了!读者想看到的“好人终有好报”,他舍不得去写;读者不忍心看的“岳飞含恨风波亭”,他却总是一幕接着一幕。尽管我情愿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低能的读者,希望作者在一道接一道各式苦瓜的最后,哪怕上一盘富贵团子,用大团圆结局做出些让步,但我知道,那是“心穷”的小说家蒲松龄惯常干的事,面对柯英这样熟稔小说门津的作家,那完全是一种奢望。

在《贝多芬传》译者序中,傅雷先生写道:“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

在甘知苦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远远要超过贝多芬的苦难。尽管我对关涉生命死亡、人道良知和唯美爱情的悲剧情有独钟,但作者已经在他的小说里写得那么跌宕悲惨,我就没有理由在这里饶舌重复。透剧,是剧评人应该引以为戒的事。

《青囊诀》是作者对自己几十年小说创作与中医探索的一个“交代”。我觉得这部书更像甘知苦的二弟子陆商。这个小孩甫一出场,即给我以看到“灵童”一样的惊喜!他天赋异禀,元气淋漓,且知书明礼——我一直在眼馋地盯着他看!鲁迅先生有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年看《平凡的世界》,因为田晓霞,这位至真至善至慧至美的女孩被洪水淹死后,我曾伤恸到拍了好几掌桌子;陆商被瘟疫夺走性命后,我出现了同样的伤恸!陆商死了,但我坚信——《青囊诀》必会是一棵常青树!

凡有洁癖者,面对美玉,更喜欢去指瑕——磨刀石存在的意义,不是想让钢刀在磨砺中痛苦,而是想让它变得愈发锋利。几天前在与恩师曹文海先生交流时,我谈到文学家与小说家的区别——文学,从来都是小说家与文学家中间隔着的那道坎。指向《青囊诀》,这部小说在立意上靠近“尽善”,但在语言上并不“尽美”。

关于塑造人物形象,沈从文先生的口头禅是“要贴到人物来写”。《青囊诀》人物众多,但对话语言个性化不够。凡粗通文墨者,说话都跟我一样,虽没有酸溜溜的味道,却一例文绉绉的措辞。据说恋爱是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找对了就痴恋。我喜欢这部小说,可能还有一个潜藏的原因——那些跟我表达口吻相近者,都像是我的另一半。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