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6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01月06日
张掖:幸福写在山清水秀里

本报记者 李 惠 刘秉刚

春天,万物复苏,绿意盎然;夏日,山川壮丽,草长莺飞;秋天,天高云淡,五彩斑斓;冬日,银装素裹,宁静祥和。四季更迭,我市以最美的姿态诉说着生态幸福的故事。

在这片土地上,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七彩丹霞、湿地候鸟、荒漠沙丘等交相辉映,使张掖成为坐落在祁连山、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生态福地。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城市的目标,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力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近5年完成营造林221.8万亩,新增森林面积94.6万亩,总量达520万亩。空气质量连续8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连续5年保持全国前6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2.9平方米……我市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人气聚、效益增的绿色发展新路。

碧水蓝天“绘就”幸福梦

深冬时节,站在山丹军马场的高处俯瞰,成群的骏马时而驰骋在茫茫雪原上,时而悠闲地啃食草料,恬静而壮美;远处的祁连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山丹马场闻名遐迩,在这里骑马饱览壮美风光,真是大受震撼。”祁连山的生态蝶变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度假游玩。

为实现草原永续发展,我市通过草原减畜禁牧、“异地借牧”等方式,走出了畜牧业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相依存、相促进的畜牧循环产业发展之路。2024年7月,隆畅河肃南县城段南岸,全省首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科普馆——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开馆迎客,近400件植物标本的标本签上都详细记录着科名、属名、种名、采集地点和采集人等信息,全方位展示了祁连山的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的无穷魅力。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持续开展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采取荒漠植被封育、工程治沙、人工造林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风沙治理进一步向沙漠纵深推进,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障了绿洲生态安全。

河湖“智”理描绘幸福景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另一张“名片”。冬季的张掖湿地银装素裹,芦苇丛中残雪覆盖,偶尔露出几抹枯黄,与远处皑皑白雪交相辉映;几只水鸟掠过冰面,留下一串串细碎的足迹;晨曦中,健身爱好者踏上木栈道,呼吸化作一缕缕白雾,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场景随处可见。(下转第二版)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