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玉杰
张掖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蜂腰,资源禀赋独特、产业特色鲜明、发展优势显著,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当前,我市立足“一屏三地”功能定位,扬优聚势、锻长补短,固强补弱、突出特色,以跳起摸高的姿态、苦干实干的劲头,精研幸福张掖“内功秘籍”。
老百姓的幸福感需要获得感支撑,安全感需要幸福感保障。对玉米制种农户吴明来说,幸福感是物质条件的不断富足,更多的是深耕农业带来的充实感和获得感。“祖祖辈辈扎根在庄稼地里,感情可深了。”从春耕到施肥,从去雄到收获,一颗颗饱满的玉米种子倾注了吴明所有的心血。“种了一辈子庄稼,看着一株株玉米苗茁壮成长,喜获丰收,就是最大的幸福。”当前,我市加力培育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聚焦“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一体推进建基地、强龙头、育品牌、延链条、聚集群,加快种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装备升级改造,积极构建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标准化体系,全方位塑造制种业发展新优势。如今,“张掖有种种天下”品牌越发闪亮,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就有一粒产自张掖,“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的发展关乎农业的命脉。”这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山丘上,一座座风机傲然挺立,迎风而舞;戈壁中,一片片光伏矩阵熠熠生辉,向阳而生;公路上,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逐电而行,往来穿梭……在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的进程中,张掖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出新的活力。
“如今的家乡,产业生机勃勃,城市活力迸发,真的大变样了。”长期外出务工的张涛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由于长期不着家,如何照顾日渐苍老的父母和上学的孩子,成了张涛两口子最大的“心病”。“现在好多企业都选择在张掖落户,我们既有了就业的好去处,又能在家门口照顾家人。”说话间,幸福洋溢在这位皮肤黝黑的西北汉子脸上。
幸福感不仅属于这座城市,还属于来这座城市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在张掖日用玻璃低碳产业园一期点火暨二期项目开工仪式上,该公司董事长刘权德感慨颇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不远万里,带着真心诚意,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招商引资、招大引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全周期服务保障。”一席话,道出了张掖企业家的幸福感言。
企业家的幸福感不仅来自营商环境“软支撑”,更来自资源禀赋“硬基础”。作为河西走廊特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发挥风光新能源优势,坚持“大基地建设+大负荷消纳”,推动“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和“发输储用造”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沙戈荒”大基地、调峰能力、电力外送、就地消纳、新能源装备制造协同发展,构建千亿级新能源产业体系。(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