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馨
近年来,民乐县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探索建立“邻里小院”议事会,进一步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拓展基层民主议事渠道,规范村民议事决策程序,着力培养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走进民联镇复兴村,文化长廊里支起了“议事桌”,前排“见缝插针”摆上了小马扎,村里老书记、老乡贤、群众等各方代表围坐在一起。村民们有的畅谈对村乡村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有的表达自己的诉求,有的倾吐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与困难。面对各种各样的民情民意,干部们认真倾听,默默记录。“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和大家一起听政策、学法律,并向党组织反映诉求,真是太方便了。”村民陈明德说。
“把办公场所设在群众家门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通过听民声、纾民困、解民忧,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就在身边,使‘家门口’的邻里小院真正服务和帮助到老百姓,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民联镇党委副书记康皋善表示。
像这样的“邻里议事小院”每个村都有。按照就近、就地、就事、就便原则,充分发挥村民说事、议事、主事功能,以解决问题、服务群众为目标,从民生小事着眼、群众所需着手,有效调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让群众的大事、难事、烦心事得到快速有效地处理和解决,真正让邻里小院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现在村里的大小事都能召集党员群众在‘邻里小院’共同议事论事,人人都可以出谋划策、参与其中。”谈及村里议事机制,广大群众都赞不绝口。
2024年,民乐县借助“邻里小院”“议事广场”在群众家门口汇聚起强有力的说事解题力量,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让群众自主议事、平等协商、自我服务。同时,以社为单位推选老书记、老乡贤、老党员、法律顾问等组建“邻里小院”议事会,通过上门走访、微信征求、电话询问等方式,实现党声传递、居民歇脚、民意收集,推动基层治理由“问题找上门”向“上门找问题”转变,逐步打通走向“民声”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