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4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01月14日
简事快办、繁事联办、难事特办,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阿尔达”议事工作法
让群众“话有处说、事有人管”

本报记者 乔 伟 康 宁 黄学超

2024年12月5日“议事说事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阿尔达”议事蒙古包里,再次热闹起来。

“老人独自居住,现在遇到困难了,需要大家出出力、帮帮忙”,白银乡西牛毛村村委会副主任张鹏率先发言。前不久,村里的五保户乌布德力玛老人在家中不小心滑倒,造成髋骨骨折,让原本就起居不便的老人更加困难。“这几天,村两委班子已经代表大家去看望过老人了,邻居们也想想办法、出出主意,尽量帮助老人渡过这个难关。”

“我家离得近,我给老人送饭”;

“这几天家里也不忙,我帮老人打扫卫生”……

大家端着奶茶,你一言、我一语,热气氤氲中,朴实温暖的“小关怀”成了解决乌布德力玛老人困难的“金钥匙”。

蒙古族喝茶说事的习惯由来已久。近年来,白银乡大力推广“阿尔达”议事工作法,将每月5日定为“议事说事日”,组织精通蒙汉双语、文化程度高、具备法律常识的党员联系户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围绕基层治理的症结难点和基层群众的现实需要,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妥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阿尔达”在蒙语中意为“群众”。众人事、众人议、众人定,激发的是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决的是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闹心事。“我们坚持以喝茶说事为圆心,以民族地区习惯法为半径,以创新开展基层三治融合治理为抓手,不仅有效解决了群众困难,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了萌芽状态”。白银乡党委副书记杜雪林告诉记者。

2012年年底,为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西牛毛村40多户牧民搬出了“山窝窝”、迁进了“幸福里”。12年间,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帮扶下,搬迁出的牧民们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楼房住上了、汽车买上了,医院、学校、商店也近了……”谈起搬下山后的生活,西牛毛村支部书记巴依尔和村民们如数家珍,但随着牧民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一些原本困扰着城市居民的问题也在村里显现出来。

“近些年最大的问题就是停车”,巴依尔告诉记者。搬下山后,随着家家户户汽车越来越多,原本规划的停车位愈显捉襟见肘,“乱停乱放的现象比较严重,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经过初步商议和现场踏勘,停车场的位置选在了邻村白银村的一块空地,但是因为涉及两村地界,需要乡上出面协调解决。

2022年年底,“阿尔达”议事蒙古包又一次飘出了奶茶香气。乡上干部同西牛毛村、白银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商议解决“停车难”。

大家出主意、议对策,遇到分歧就喝口奶茶消消气,碰到问题就有商有量想办法,涉及村里利益就互退一步多理解,终于在乡上支持下达成了共识。

(下转第二版)

上一篇
返回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