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04月02日
‌“四级七天”化恩怨 六亩农田续亲情

本报记者 吴玉杰

3月13日,甘州区甘浚镇综治中心调解室里,赵家兄弟布满老茧的手,时隔二十年再次交握在一起。这场因6.8亩耕地引发的纠纷,在“四级七天”调解法的高效运转下,化作春雪消融的温情。

时针回拨至2005年隆冬。因工程欠款20万元被逼至绝境的赵某伟,在没有公证见证、村委会备案的情况下,以2万元的价格将6.8亩承包地“卖”给胞兄赵某宏。“当时地薄,一亩年收不过百元。”赵某伟至今记得兄长往他怀里塞钱时,棉袄袖口磨出的线头。

二十年沧海桑田。赵某宏如同照料婴孩般侍弄这片土地:自费施肥改良土壤,寒冬腊月跪着铺设节水管道,硬是把“种啥啥不行”的薄田变成亩产千斤的沃土。远走他乡务工的赵某伟在还清所有债务,带着满身风霜归来时,望见的已是连片青翠的示范田。

“当初白纸黑字买的地!”调解室内,赵某宏拍着泛黄的协议,褶皱里还沾着二十年前的泥土。他细数这些年替弟弟承担的村社按耕地分摊的各项公益事业支出,晒成古铜色的脖颈青筋凸起。另一端的赵某伟佝偻着背,浑浊的眼睛盯着调解员董德光:“要真是买卖,2万元哪够?这些年地价翻了多少番……”

镇综治中心的调解档案显示,这场拉锯战历经三次升级。

——3月9日,工联村网格员何永国走访发现矛盾,在充分了解双方诉求、耐心调解无果后,将问题上报工联村调委会;

——3月10日,村调委会组织村社干部、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上门普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法律条文明确土地流转法律红线,但双方互不妥协,调解陷入僵局;

——3月12日,工联村调委会将纠纷上报至甘浚镇综治中心,进入镇级调解阶段,镇综治中心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多部门协同梳理出土地改良投入明细,用计算器敲出精确数字为情感调解铺路,让矛盾僵局出现转机。

“土地流转不规范是症结,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才是解药。”调解员董德光深谙农村调解之道。3月13日,在镇司法所见证下,赵某宏将原6.8亩耕地归还赵某伟,赵某伟补偿赵某宏8000元土地改良费用。当赵某宏接过装有8000元补偿金的信封时,两双布满裂痕的手紧紧交叠在一起。调解室外,镇综治中心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承诺,在春日暖阳下熠熠生辉。

这场纠纷化解实践,生动诠释了我市“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的精髓——网格排查“早发现”、村级调解“不过夜”、镇级联调“专业化”、司法确认“赋效力”,用有温度的速度守护万家安宁。正如赵某伟在回访时所说:“调解员没让我们在法庭上撕破脸,倒让我们在调解室里找回了兄弟情。”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