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生广 邢质颖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前行的源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张掖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的主战场,在传承与发展红色基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视察张掖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市委深入挖掘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创建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部署要求,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开展深入调研、学习考察、座谈交流等活动,在分析研判张掖红色文化优势特色和汲取借鉴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对挖掘弘扬红西路军革命精神、传承发展红色基因的现状优势、实践路径进行提炼研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的主要做法
为学习借鉴周边地区弘扬红色文化的成功做法,推进张掖传承发展红色基因,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调研组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就保护传承红色文化情况进行专题考察学习,他们的主要经验做法是:
红色文化载体保护有力。长期以来,自治区采取统一规划的方式,修缮保护革命旧居旧址,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位于哈密的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收藏文物360余件,位于乌鲁木齐的八路军驻疆办事处纪念馆陈列文物和文献1500余种,位于石河子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收藏文物实物1400多件(套)。其中,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有29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3件国家一级历史文物资料。“军垦第一连”至今仍保留着20世纪创业初期兵团人垦荒时建造的“地窝子”“干打垒”等建筑群,陈列了大量当年的垦荒器具和图片文字资料。同时,政府不断加大对红色资源开发资金的投入,有效发挥了一大批革命类纪念场馆等红色宝库的作用。
红色景观建设不断创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依托自身原有旧建筑、旧语言景观,创新性地选用粉笔字、毛笔字、墙绘字等字体,融合了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和互联网数字技术,20多块液晶屏、智慧屏循环播放着与红色主题相关的图像,配以文字或音频解说,真实再现了当年百万大军创业场景,给参观者带来一场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的“灵魂之旅”。此外,军垦博物馆还新增了一处“灯光秀”,使用激光投影设备,连续滚动展示图形和动态影片,使得夜色中的博物馆绚丽多彩,营造出旋律鲜明的红色景观氛围。
红色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新疆干部红色教育基地整合利用哈密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和独特的地缘优势,创造性地探索、设计出以哈密市伊州区、星星峡、伊吾县、下马崖为主要教学基地的“一路四点”,包括党员干部培训、中小学研学旅行、企业红色拓展等在内的党性培训新体系。哈密市委党校依托红色历史,创新表现形式,在党员干部培训中开展“重走人民军队进军新疆路”体验式教学,是全疆首创的系统性红色革命体验教学。另外,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有特色的宣传活动。对中小学生、党员干部开展传承红色革命基因的主题日活动,对社区、农村通过文艺汇演等方式,让社会大众“零距离”了解红西路军征战历程,传承红西路军革命精神。
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近年来,全疆大力做好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结合文章”,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形成统筹推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把“新疆是个好地方”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乌鲁木齐以“追忆红色经典、弘扬革命传统”为主题,推出7条红色旅游专列线路,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部分乡村振兴旅游景点为依托,通过“铁路+旅游”模式整合红色资源,全力打造“流动的红色课堂”,不仅传播了红色文化,还为乡村振兴搭上了致富快车。当前,新疆各地着力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按照全疆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一批既有丰富红色文化底蕴又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经济强村打造为红色旅游“龙头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范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张掖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优势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深入思考研判张掖红色文化历史渊源,我们认为,张掖作为全国范围内留存红西路军遗址遗迹最为集中的区域,同样具有传承与发展红色基因的优势和基础。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张雅韶、吴应祺早在1930年即从苏联来到张掖,秘密进行党的工作,在张掖大地上埋下了红色的种子。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张掖的浴血奋战,为策应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期间,路易·艾黎和培黎学校师生与张掖人民团结一心支援抗日前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黎明到来之际,十七名青年学子、有志之士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长眠于张掖大地。新中国成立后,张掖各级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党在张掖的活动历程构成了张掖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
红色资源独具特色。红西路军西征期间,张掖是征战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激烈、牺牲人数最多、战史最为悲壮的地区。红西路军的悲壮历史和革命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坚强性格,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岁月中的凝练和升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从中汲取无可估量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养料。伟大的红西路军革命精神,不仅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也是张掖独特的精神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遗址遗迹分布广泛。张掖境内较有价值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有88处,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8处。在88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24处。全市六县区境内都分布有红色文化景点和纪念馆,重要纪念地都修建了相关标识,已经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多基点红色文化遗存及发展红色旅游的景点分布和框架。张掖波澜壮阔、坎坷峥嵘的红色革命历史,用革命者热血浸透的遗址遍布张掖热土,如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于张掖大地,世代永存于张掖儿女心中。
红色基因传承发展初显成效。随着红色文化在党员干部群众中的教育价值及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市委、市政府统筹人力物力开展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普查,对全市各红色文化纪念场馆进行保护性开发和扩建,初步形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分布框架图。同时将红色基因传承创新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甘肃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张掖红色文化知名度不断提升,以“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基地”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成为推动张掖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亮点。
三、张掖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措施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张掖“一屏三地”功能定位,深入挖掘打响红西路军特色红色资源品牌,助力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健全体制机制,保护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物质载体。一是制定《张掖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坚持“重点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切实维护红色资源特有的历史环境风貌,最大限度保持其历史真实性、资源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要深入挖掘现有红色资源的内涵,注重开发其内在价值,特别是鼓舞人、激励人的精神力量。对于不适宜开发利用的红色资源,应当尽早采取更加安全合理的保护措施,杜绝产生因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红色资源的现象。二是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张掖红色文化资源呈现体量大、地域范围广等特点,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县区人才、文化、技术等优势,加强区域间的沟通与交流,整合分散的红色资源,积极构建张掖红色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红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注重统筹兼顾,创新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方式方法。一是创新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传播媒介。要充分发挥传统传播媒介的宣传优势,依托电视、广播、书籍、报刊等传统传播媒介,加大对张掖市红色作品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加强在主流媒体的宣传。要大力加强新媒体的全面运用,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于唱响“红西路军”这块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品牌当中,通过腾讯微视、抖音、快手等新型传播方式,并综合使用AR、VR等现代传播技术,宣传张掖红色文化,以达到传播效率高、影响面大的效果。二是创新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展现形式。要创新红色基因的表现形式,除了戏剧、舞蹈、歌曲等传统的表现形式外,还可以参考借鉴红色影视基地的发展模式,创作红色动漫文艺作品、组织拍摄红色题材微电影等,发挥红色文艺的启迪教化功能。同时还要创新红色基因的表现内容,在保持原有文化传统的同时,注重融合现代元素,打造出观赏性、艺术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的红色作品,综合运用歌舞、光电等现代元素,给群众带来震撼的视听效果。
推进文旅融合,扩大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影响力。一是打造红色文旅特色品牌。注重红色文化与本地的其它文化资源相配套,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坚持“红色旅游+文化教育”“红色旅游+自然景观”“红色旅游+田园风光”等模式,做到红、绿、古、俗等多种类型的结合,建立科学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以弘扬红西路军革命精神为主题,通过承办西路军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研讨会,举办以红西路军为主题的摄影大赛、美术创作、红色旅游笔会等形式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同时,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高台干部学院关联地段,梨园口战役纪念馆、汪家墩战斗遗址关联地段等以红色元素为基础分别一体打造红色文化街区,适时申报名街、名村、名镇、名城等,做响“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品牌,做强征战河西走廊记忆之旅红色旅游线路。二是为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人力资金保障。要树立市场意识,拓宽红色文旅开发的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民间资源共同参与红色文旅的开发,扩大张掖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河西学院在全市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地方与高校在“产学研”中的合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高校、企业、社会共同投入的全员保障体系,发挥专业研究人员和社会开发力量在开发红色文化中的研发作用,助力张掖红色旅游的发展。
(作者单位: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