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村调委会“接力”
以乡情为纽带破僵局
2月16日,村调委会火速介入,召集刘某、王某现场调解,调解过程中,双方依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5000元和2600元仿佛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横亘在和解之路上。但调委会成员并未轻言放弃,他们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与苦衷,从邻里多年的情谊根基、村庄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解。
2月17日,调委会再次发力,组织二次调解。这一次,刘某的态度稍有松动,经过一夜的考虑,他表示最低能够接受4600元,而王某却只愿意将价格微微上调至3000元,虽然差距略有缩小,但双方金额还是无法达成一致。调解再度陷入困境,村调委会果断决定上报大河乡综治中心。
综治“联调”
法理人情双管齐下
2月18日,乡综治中心热闹得像赶集。法官抱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进场,司法所干部摊开调解笔录,派出所民警往门口一杵,吵嚷声顿时矮了三分。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因势利导,教育引导王某主动承担责任;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双方当事人相互理解。
“讲清了法,说通了情,矛盾也就去了根儿。”2月19日,通过调解员讲法律、摆事实、讲道理,王某逐渐认识到自身错误,刘某也做出让步,双方达成支付协议并现场履行。至此,经过网格员、村调委会、乡综治中心的共同努力,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矛盾纠纷在5天内得到圆满化解。
从网格员“探头”预警,到村、乡、县三级联动,这场“拉锯战”仅用五天便尘埃落定。正如喇嘛湾村网格员邓某所说:“‘四级七天’不是冷冰冰的流程,而是把法、理、情拧成一股绳,既解‘法结’,更化‘心结’。”如今在肃南,这套调解法已成乡亲们嘴里的“定心丸”——再大的疙瘩,也架不住“四级”联手暖烘烘地焐上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