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0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04月10日
“拴马桩”不语 四代人长歌
—— 记临泽县三道柳沟砟子河红军烈士墓守墓人张光军

张光军,临泽县新华镇新柳村农民,临泽县三道柳沟砟子河红军烈士墓第四代守墓人。自1937年3月起,其曾祖父张钊选、祖父张保民、父亲张国增接力守护三道柳沟红军墓、红军井、拴马桩等战斗遗址遗迹,2023年8月,张国增病逝,张光军继续担起守护遗址的责任。

三道柳沟位于临泽县新华镇,距临泽县城西南20公里,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这里有两条南北走向的小河,东边一条叫陈家河,西边一条叫砟子河,两条干河将这方圆5平方公里地方分成了3块,陈家河东面的为东柳沟,两河中间的为南柳沟,砟子河西面的为西柳沟,因此,被称其为“三道柳沟”。

1937年2月28日凌晨,红西路军进驻三道柳沟。根据总部命令,九军防守东柳沟,三十军防守西柳沟,总直属部队驻守南柳沟。村民赵金莲家的院子被设为三十军的指挥部,百姓饮水主要靠赵金莲家门口的一口水井。张钊选家院外,有一棵粗壮的沙枣树,李先念的战马就拴在这里。

接下来的11天中,西路军将士顶着严寒,在子弹缺乏、供给困难的情况下,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歼敌数千。短短数日,西路军指战员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情厚谊。西路军撤离后,这棵沙枣树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拴马桩”,院子里的那口井被称为“红军井”。

从此,赵金莲夫妇就一直守护着“拴马桩”“红军井”。赵金莲夫妇去世后,他们的二儿子张保民继续守护“拴马桩”“红军井”。20世纪60年代,拴马桩曾险遭砍伐,张家人多次抗争捍卫,才得让“拴马桩”留存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的孙子张国增接替二叔张保民,继续守护着“拴马桩”,讲述着西路军将士们的故事。

据张国增生前介绍,1983年清明节前夕,80多位外地客人前来三道柳沟凭吊红西路军将士,他们有的是当年参战的老红军、有的是他们的子女和后代,在“拴马桩”和战壕周边,他们一起缅怀先烈,寻找昔日战场上的记忆,目睹曾经浴血奋战的阵地,感慨万分……这次扫墓后,更加坚定了张国增守护遗址的决心。

而他这一守就是40年。清扫落叶、擦拭墓碑……每天清晨到“拴马桩”和三道柳沟战斗遗址清扫,是张国增老人的生活习惯。在他眼中,“拴马桩”和这些矗立的烈士墓碑,就如同当年一个个英勇奋战、冲锋陷阵的西路军战士们。张国增视这里如生命,除了平常的维护,每年的春节、清明节和八一建军节,张国增最忙,到了节日那天,他又当起义务讲解员,向前来祭奠的人们宣扬先烈的英勇故事。

2003年,村民们在河滩挖沙时,发现了三具红军遗骨,得知消息后,张国增就立即到现场,将其集中收集安放。后来,又陆续发现了多具烈士遗骸,全部集中安放。2013年,临泽县委、县政府对“拴马桩”“红军井”进行了修缮加固,并新增两组雕塑。同时,还在砟子河畔建设一处烈士公墓,将240多具烈士遗骸全部迁葬于此,供后人参瞻凭吊。党建网、兰州日报、张掖日报等多家媒体以“三道柳沟战斗遗址:守护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红西路军240位无名将士的护陵人”为题报道了张国增“三代守墓人”的感人事迹。

2023年8月,张国增老人因病离世,把守护红色遗迹的接力棒,传给了儿子张光军……

八十载传承赓续精神血脉。历史需要铭记,精神需要传承。88年的默默守护,一个“拴马桩”,四代人忠诚坚守,是一种承诺,也是西路军魂的传承,更是对革命先烈的无尽缅怀。红西路军坚持革命、不畏艰险、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植根于守墓人的守护传承中,并将永远深耕于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