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晶晶)近日,市发展改革委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积极探索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创新推动张掖市“碳足迹”试点工作,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碳足迹管理体系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市聚焦个人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企业碳足迹全力推进相关工作。围绕“碳普惠”开发“彩虹碳”微信小程序,对公众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场景发放碳积分,后续将开放实物或权益兑换奖励。持续推进“打卡祁连山”活动,引导游客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选用绿色低碳出行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宣传号召市民广泛了解并参与碳普惠工作,以降碳奖励、发放证书等形式鼓励公众碳减排。去年11月我市“甘州娃娃菜”获全省首个农产品碳标签认证,通过跟踪产品碳排放足迹节能降碳生产,让“甘州娃娃菜”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每千克碳排放值成功降至0.375千克。近期加快推进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对张掖玉米种子、金张掖夏菜、张掖肉牛等开展生态产品认证、碳标签认证等,借鉴前期“甘州娃娃菜”“碳标签”认证经验,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牧产品,进一步拓展认证范围,同步建立农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推动生态产品绿色溢价。大力开展碳中和主体创建工作,推动百人以上的会议、学校、公园、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工业园区、具备条件的规模以上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主体进行碳中和(零碳)主体创建。去年完成了华辰国际大酒店、张掖宾馆、张掖电力公司肃南红湾仓库、秋果酒店、张掖中学、甘肃滨河酒厂的“碳中和”主体创建,取得了明显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近期与新疆阿勒泰地区商讨合作事宜,协助阿勒泰地区行政机关办公楼进行“碳中和”主体创建工作。
下一步,我市将探索把碳足迹管理体系纳入重点推进任务,探索开展考核评价,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打造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样板市,建立符合寒旱地区实际的生态价值核算体系,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带动产品碳足迹试点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