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萍
在祁连山北麓的戈壁绿洲间,张掖以“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动实践,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答卷。这座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城市,既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关键节点,也是西北生态安全格局的“咽喉要塞”。面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命题,张掖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一屏三地”功能定位中找准坐标,用“生态美”反哺“产业兴”,以“绿色增量”激活“发展变量”,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既秀丽了山川旷野,又写实了幸福民生。
张掖的绿色发展之路,始于对生态脆弱性的清醒认知。每年春季,我市全民发力,挥锹植绿,在广袤的戈壁荒漠展开一场场与风沙对峙的“绿色竞速”。“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144.18万亩,综合治理沙化土地306万亩。从国土绿化造林到草原生态修复,从生态资源全要素动态监管到祁连山野生动植物种群持续扩增……重新估值生态资本,要呵护山川之美,也要成就张掖绿意,这背后,是全市上下一心向绿的强大行动力,更是“两山理论”的实践引章。
张掖的绿色实践,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成为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全市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空气质量各项指标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甘州区黑河林场、山丹县大黄山(焉支山)等国家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吸引了八方游客。同时,我市创新制度,重构生态与民生逻辑。大力发展特色林果、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富民又富绿;积极探索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完成全省首笔林草碳汇项目开发交易;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反哺生态建设……当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银行”,民生幸福便有了可持续的保障。
张掖的绿色实践,在“爱”更在“兴”,在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农业领域,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寒旱农业,培育壮大现代种业、绿色蔬菜、肉牛产业、优质奶业、戈壁节水生态农业“5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在工业领域,我市积极培育绿色工业,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大力发展能源产业,打造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生态旅游业也成为张掖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祁连山的壮美风光、黑河湿地的独特生态、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当绿色经济重构发展格局,张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有了稳定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绿染张掖的实践仍在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密码,也许就在于生态——经济——民生的绿色辩证法中。唯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在生态约束中开辟发展新赛道;唯有创新制度设计,才能让绿水青山释放持久民生价值;唯有全民共同参与,才能筑牢绿色发展的社会根基。
绿染张掖,不仅是山川之幸,更是百姓之福。金色麦草方格可锁住流沙,片片长叶可染绿戈壁,特色产业可鼓起群众钱袋……你看,张掖发展的基因库中已种下了美好幸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