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04月24日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新能源转型,培育绿色增长极。该县聚“单链”融“多链”,全力打造综合能源“发输储用造”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已然形成。在东乐北滩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内,18万块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辉宇建业光伏电站累计发电2.09亿度,税后营收约1960万元。全县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104.8万千瓦,产值约5亿元。甘肃伟力得储能电池有限公司研发的全钒液流储能系统,解决行业渗液痛点,产品远销西北多省,为“双碳”目标贡献山丹力量。

创新驱动蓄势赋能,锻造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山丹县以“强科技”行动为牵引,聚焦项目争引、企业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引育四大核心,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创引领,点燃创新“强磁场”。今年省级科技计划储备项目立项10项,到位资金325万元,同比增幅高达333.3%。县科技局通过“政策解读——需求挖掘——定向培育”三维服务,邀请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家为企业开展“一对一”辅导30余场次,并举办两期科技创新培训会,有效解决了企业“申报难、政策盲”的问题。目前,全县登记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2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7.18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

企业主体,激活创新“动力源”。甘肃展通管业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科技专员现场指导优化生产工艺。山丹县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1家,1家企业入选省级“三高”企业库。通过产学研合作,云南农业大学与培黎职业学院共建“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推广人参果种植技术,带动农户增收超千万元。

人才聚力,构筑创新“生态圈”。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山丹引才育才的“金名片”。去年,全县选派省市级科技专员4名、县级科技特派员102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7名,建立露天人参果试验基地3块,推广温室大棚种植4万株,为县域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城乡融合提质增效,绘就幸福山丹新画卷

强县域,重在补短板、惠民生、促融合。该县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民生工程落地与营商环境优化,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幸福之城。

基建升级,筑牢城市“生命线”。在城区李桥路排水排涝工程现场,25.6公里雨水管网铺设如火如荼。该工程通过新建雨水管道、疏通淤积管网、优化排水路径等措施实现雨污分流,有效缓解城区雨季内涝问题。与此同时,培黎中学建设项目进入收尾阶段,总投资1.84亿元的新校区将新增学位2700个,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产业富民,拓宽增收“幸福路”。陈户镇高原夏菜产业基地内,万吨冷库二期工程主体竣工,日加工120吨蔬菜的全链条生产线让山丹高原夏菜“24小时直达全国各地”。毗邻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同步推进,100套标准化住房将解决200名产业工人“住工棚”难题,配套公共厨房、篮球场等设施,探索“产业+安居”融合新路径。马铃薯产业以“种业芯片”为核心,年繁育脱毒种薯1亿粒,辐射全国20余个省份,带动13.5万亩种植基地提质增效。

服务优化,打造营商“新高地”。县工商联以“五个聚焦”为抓手,创新“企业点单、部门接单”闭环服务模式,解决融资、用工等难题25条,办结率98%。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神禾农业等龙头企业带动百余农户增收,文旅招商推介会吸引西安、上海商会投资考察,签约项目金额超4.75亿元。兰张高铁山丹北站建设加速推进,未来融入兰州“两小时经济圈”,为县域开放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季度,山丹县发展成绩亮眼——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LNG储备中心二期、青阳煤矿、兰张三四线等66个项目已开复工;劳务输转4.75万人,创收4.82亿元;新能源装机突破百万千瓦……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相互促进,奏响了强县富民的时代乐章。

上一篇
返回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