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全义
一
萨镇冰(1859—1952),字鼎铭,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著名海军将领,中国近现代海军主要建设者之一。其先祖色目人,为元代著名蒙古族诗人萨都剌长弟天与第十六世直系裔孙。1869年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后学堂第二届驾驶班,三年肄业,名列全班第一,登舰入职。1877年受派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始终勤奋,得有实学”,三年肄业。一生历经晚清、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任职务数十种。其主要经历,留学归国后曾在天津水师学堂任正教习四年有余,之后入仕北洋水师。中日甲午战争,奉命扼守威海港内刘公岛门户日岛炮台,率部力战。北洋水师覆灭后遭革职返乡,旋即起复统兵,至1905年总理南北洋海军兼任广东水师提督,为重振海军,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并数年倾心尽力。1910年清廷海军部成立,任海军提督,统制巡洋、长江两舰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奉命率舰前往镇压,见清政府大势已去,以治病为借口离舰隐退,默许海军起义。民国初授海军上将,后任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兼代国务总理,福建省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被聘为海军部高等顾问,因对蒋介石统治不满,拒不接受任命,长期留居福州从事慈善救济事业。1933年参与福建国民党十九路军“闽变”,呼吁反蒋联共抗日,失败后蛰居福州。抗战爆发以后,赴南洋与国内大后方宣传抗战,慰问军民。1946年国民政府授海军上将,谢绝政府发放的经济补助,以卖字维持生计。福建解放前夕,婉拒蒋介石赴台邀请,联名发布文告欢迎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首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供职海军数十年,清廉自守,勤勉用事,对中国近现代海军建设贡献至巨,兼为海军发展培养大批人才,被誉为“模范军人”“水师良材”“海军将才”。长期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毁家纾难,筹集善款,扶贫济困,广造福祉,生前即被福建当地人民尊为“活菩萨”。
晚年好以诗歌抒怀,有诗集《客中吟草》《古稀吟集》《仁寿堂吟草》等传布于世。
二
1943年,受南京国民政府委派,萨镇冰前往青海、新疆等省区宣慰,之后再转往陕西、甘肃,进入甘肃是在1943年秋。1944年夏历四月,萨镇冰进入河西。
到河西的第一站是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其《凉州孟夏》诗云:
浩浩河西初夏天,桃红梨白正争妍。
忽从大漠风沙起,四望苍茫不见边。
凉州临近腾格里沙漠,时有沙尘肆虐;又经常有河西走廊西面来的沙尘侵袭,春夏尤为常见。
萨镇冰宣慰河西,往往每到一地,常作数月之居,走近当地百姓,了解风土人情。
《凉州新秋》诗云:
河西地迥易惊秋,百八钟声出古楼。
向晚欲穷千里目,几重云树绕凉州。
1945年春,萨镇冰离开凉州,沿丝路古道继续西行。《游陇上》诗云:
陇上趋车道路长,悠悠旌旆抵边疆。
村稀却喜民风朴,野旷常凭马力强。
度漠连朝无水草,入关到处有林场。
左公一举天山定,使我邦人寿且康。
诗歌前三联写河西走廊一路所见,尾联落笔清末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事。左公率军一路向西,不仅收复新疆,还在沿途遍植柳树,留下“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佳话。诗人与左公同样久历兵戎,今天走的,又是左公当年的西征之路。对左公完璧祖国军功的盛赞之下,隐然能体味到诗人壮志未能尽酬的无奈与愧疚。
萨镇冰到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后,适逢日寇投降。重阳节那天,诗人到农家过节,心情极好,“薄醉”以后欣然赋诗《甘州重九》:
满阶落叶已凉天,薄醉田家费十千。
残菊经霜铙傲态,乔松耸翠度长年。
河山光复干戈后,车马驰驱关塞前。
此日一劳当永逸,更无剧虏犯三边。
客居张掖期间,又作《闻日本乞降感赋》:
满地干戈今已定,人心欣慰万方同。
降王应悔当年错,盟主洵为一代雄。
骨暴沙场枯更白,血沾甲胄久还红。
蓬莱此日荒凉甚,败瓦颓垣遍海东。
身处塞上,大漠流沙,偶遇同族同胞。对饮之下,联想到自己的先祖自蒙元入塞,后裔遍布中华大地,自己海军服役已“垂三世”,有感而作《塞上怀古》:
萨氏元时初入塞,后人足迹遍中华。
海军服役垂三世,执政宣劳守一家。
或策明驼临绝漠,未忘故土隔流沙。
偶逢蒙古贤豪至,对饮归来听暮鸦。
宣慰张掖期间,萨镇冰寓居甘园(今张掖四中校址,为湖南宁乡周达武所建“又一园”的一部分)。民国政府令张掖驻军骑兵第十师师长谭辅烈予以护卫照料。谭辅烈再三请萨镇冰移住师部,以便就近照料,但先生予以谢绝,由亲随一人照料日常,不接受政府津贴,过着淡泊清贫的生活。
萨镇冰是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一身的模范官员。以遵时守约为例,与人约见,从不迟到。先生约定走亲访友的规矩,据冰心回忆,她父亲曾说:“萨军门……常是早几分钟到主人门口,到时候才进来。”面对日常生计所需,更是自奉清简,恪守朴素。无论担任何种职务,总是普通人装束,“不穿西装,只着长衫。入冬则呢袍马褂、布鞋布袜,没有皮衣,状类寒儒”。即使担任海军总长,三冬时节,北京风雪刺骨,除正式场合着海军上将官服外,公余总是旧棉袍披身。北洋政府觉得这与其官阶身份太不相称,不吝重金购买一件名贵貂皮皮袍相赠。但萨镇冰念及灾黎遍野,饥寒交迫,坚辞不受。未能推却,索性售出皮袍,购得棉衣救助灾民。萨镇冰凡有余财,总用来扶危济困。先生写得一手好欧楷,气象正大一如其人,挥运更是一笔不苟,加之其社会声望极高,求字者甚众,适好鬻以财资,用以救助。
萨镇冰与张掖市民关系亲近,他经常上街观瞻市容,询问民情,张掖人民称他为“平民将军”。
王秉德《萨镇冰抗日战争时期在张掖》一文记载,先生曾到武威与河西警备司令陶峙岳叙旧,顺便了解国际形势与抗战形势,赶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区军风纪第五巡察团到达武威,随团到达者还有国民党司法院长居正夫妇。居正因与蒋介石意见不合,携家眷到西北漫游,在兰州搭乘巡察团车辆准备顺道游历敦煌。陶峙岳设宴为居正夫妇与巡察团团长樊嵩甫接风洗尘,并请萨镇冰及驻武威的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赵寿山(中共地下党员)赴宴。樊嵩甫、赵寿山素来仰慕这位海军耆宿,频频举酒表达敬意。萨镇冰借此机会,提出也想搭乘巡察团车辆去敦煌一游,于是一同西去。1945年8月5日,他们参观完玉门油矿准备西去敦煌时,接到蒋介石来电,以居正、萨镇冰二人年事已高,勿跋涉风霜为辞,要他们速回重庆。
三
萨镇冰宣慰河西,文献记述多有错误。
萨本仁《萨镇冰传》与萨支辉、萨本仁合著的《锐舰:海军耆宿萨镇冰传》中均记述“因前往兰州车行必经陇东的平凉,遂赋《游凉州》七律”。按,凉州不是指平凉,而是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
《游凉州》诗云:
游旌回忆憩凉州,千仞祁连一望收。
日暮钟声萦古郭,雨过树色满前邱。
长城北越山丹境,驿路西通玉塞头。
秦代民工何处是?颓垣万里度春秋。
诗中“祁连”又名天山、雪山、南山,是河西走廊南边的一座大山。“山丹”,旧名或作“删丹”,在武威以西,为张掖辖县。据此可见,这首诗是写河西凉州,而非河东平凉。《张掖文史资料》第五辑收叶桐村、王国华的文章《萨镇冰在张掖的清贫生活》,当中有“特别是在张掖居住的五年中”“萨镇冰于1938年寓居张掖甘园”;第九辑收王秉德的文章《萨镇冰抗日战争时期在张掖》,当中有“在张掖一住七年”。按,萨镇冰宣慰张掖是在1945年,居住顶多也就两三个月。
王秉德的文章写萨镇冰、居正1945年8月5日接到蒋介石来电,要他们速回重庆。而萨镇冰在张掖曾作《甘州重九》,1945年重阳节是在新历10月14日。如果不是王秉德所记时间有误,那就应当是萨镇冰并没有把蒋介石的电文太当回事,而是延宕了一段时间,重阳节后才返回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