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04月28日
《张掖有种·种天下——国家级玉米种子优势核心基地改革实践录》基地配置篇
优质基地与优质企业的“共生密码”

本报记者 乔 伟 吴玉杰 黄学超 见习记者 王 钰

4月中旬,凛冽的“倒春寒”尚未结束。清晨7时,甘州区甘浚镇光明村村民董志红扫除了拖拉机上积攒半年的浮尘,拽着方向盘跳上拖拉机。“突突”的引擎声撕破寂静的旷野,这位和土地打了30年交道的“庄稼把式”,已经把日历上的时令节点和每天的天气预报,当成了春耕启幕的鼓点。

惊蛰后的光明村,高标准农田接连成片,铁犁划出的笔直沟线与北斗卫星的导航图线精准重合,将地膜抻得笔直。智能无人播种机组、北斗卫星精确导航、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已成为该村种业发展的“标配”,世代务农的村民在“种业熔炉”的淬炼下成为了专业“产业工人”。如今的光明村,就靠着这万亩良田与与时俱进的匠心耕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优质基地。

每年春播前的准备工作,早已深深烙进庄稼人的基因。“玉米种植让咱富了,可走过的沟坎比田里铺设的滴灌带还密。”整理着铁犁上的老旧滴灌带,董志红打开了话匣子:“早些年企业走马灯似地换,要么春播时迟迟不能确定意向,要么秋收后迟迟不能兑付款项。一年365天,心里悬着的秤砣就没有落地的时候。”

转折始于2022年,我市探索推行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用现代化制度“新办法”催生农业资源配置“新变化”——

“攒劲!”

谈及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甘州区甘浚镇星光村村民吴明操着浓重的张掖口音感慨道。“政府给政策、企业送技术,咱这‘土饭碗’越端越稳,比外面打工强。”

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的“核心要义”,藏在开春那场没有硝烟的“比武招亲”里。

时针拨回2011年张掖登海种业创立之初,初入张掖,登海种业曾深陷种植面积难以落实、制种基地无序争夺、种业市场混乱竞争等困境。这些行业乱象,也一度成为外地大型制种企业进驻张掖投资兴业的“拦路虎”“绊脚石”。(下转第二版)

优质基地与优质企业的“共生密码”作者:无创建时间:2025-04-25 10:23:05图片数:0字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