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录
“要想踏实致富,就养牛娃子;要想牛儿养得壮,就得先去找福堂。”在甘州区养殖大户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顺口溜中的“福堂”,就是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甘州区畜牧兽医工作站干部赵福堂。
199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赵福堂就踏上畜牧兽医工作之路,一干就是三十年。1998年,欧盟奶援项目在我市实施,赵福堂被选定为项目技术组兽医咨询员,1999年被选派赴意大利系统学习奶牛繁殖方面的各项技术,2003年又被欧盟奶援项目组选定到北京参加“奶牛胚胎移植高级研修班”。学成归来后,他全身心投入奶牛繁殖服务工作,将“直肠检查法”落实到每一头母牛的发情鉴定当中,努力提高母牛受胎率。他把农村作为主阵地,从养殖生产、饲养管理、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方面入手,为农户提供全程帮助和服务。在他的耐心细致讲解下,多年来,凡是他指导过的养殖户都能较好地掌握自己所养母牛的发情表现,准确把握输精时间,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养殖户母牛空怀的损失。
2001年,甘州区奶牛养殖起步阶段,赵福堂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当时奶牛养殖较多的长安、上秦、梁家墩等乡镇500多户奶牛养殖户的每一间牛舍。2008年,张掖市百万头肉牛项目工程实施,甘州区母牛数量增加到15万头,牛的人工授精点也相应增加到121个。2010年,赵福堂从乌江镇畜牧站调入甘州区畜牧兽医工作站,专项负责全区母牛改良工作。
“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发展牛产业,让农民增收,让企业发展壮大,就要有更多技术过硬的人员从事和服务母牛繁殖工作。”无论在哪里举办培训班,赵福堂总是耐心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母牛发情鉴定技术、牛人工授精技术和妊娠诊断技术传授给参训人员。几年下来,甘州区母牛人工授精技术人员经过他的培训,整体水平有了全面提升。因为授课内容通俗易懂,制作的课件内容丰富多彩,赵福堂受到养殖户的一致好评,2015年他被选定为全市首批“培训名师”。2018年,经他负责筛选投放的229户甘州区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怀孕母牛全部怀胎2月以上,无一空怀现象发生,“每头牛都要亲手摸过才放心。”赵福堂说。
三十年来,赵福堂先后在山丹马场科研所、张掖市牛场、甘州区上秦镇畜牧站、甘州区乌江镇畜牧站、甘州区畜牧兽医工作站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在中国畜牧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其中《东方止痢神针剂治疗犊牛腹泻效果满意》1998年9月被中国奶业协会评为优秀论文奖;《奶牛剖腹产手术方法的改进》2008年4月被中国奶业协会评为优秀论文。2010年他参与完成的《张掖市牛胚胎移植服务网络及肉牛改良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张掖市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付出终有回报,多年来,赵福堂的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肯定。2007年被甘州区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9月参加全省动物防治员技能大赛被授予“甘肃省技术标兵”荣誉称号;2018年9月参加“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19年4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双重称号,7月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2月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2021年4月获得张掖市第三届“金张掖能工巧匠”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