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04月28日
优质基地与优质企业的“共生密码”

(上接第一版)配置机制“何德何能”赢得制种基地和企业的双重肯定,密钥藏在配置机制的七步精密程序中——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发布公告,犹如打开“云端粮仓”的密码锁,让每块土地的位置、规模、适种品种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制种企业递交的申报材料不再是孤立的文件碎片,而是经过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资格审查、组织评审、结果公示、合同签订、监督检查等维度系统考量后的精准“画像”。

在评审机制的运转过程中,企业的综合实力被置于八维天枰的丈量之下——科技创新是研发能力的核心引擎,加工能力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印证,本地营收是企业与土地血脉相融的生动写照,财力贡献是产业生态永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品牌价值是“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代代沉淀的无形丰碑,合同履约是农企共生共赢的信任纽带,行业自律是种业秩序健康运转的刚性准绳,基地建设是扎根沃土长效投入的大地印章。

“评审环节严格遵循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区农业农村部门组建专业评审小组,按照组织召开评审会、逐企量化评分、汇总评分结果、确定配置面积和区域、形成评审结果的流程进行评审,确保评审结果公正透明。”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虎介绍道。

只有当企业在“八维天枰”中样样压秤出挑,优质基地才能真正“许配”给优势企业。在这场较量中,从“人生地不熟”的“外乡客”到“扎根张掖育金种”的“本地郎”,张掖登海种业有限公司的身份转换轨迹,恰是张掖市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的生动注脚。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张掖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早已成为张掖制种企业的佼佼者。2024年企业在张掖市落实玉米制种面积3.05万亩、产种量1400万公斤、实现产值2.72亿元、纳税524.84万元。同时,张掖登海还积极反哺基地所在村社——2023年4月,协助甘州区沙井镇东三村修建文化广场;2023年6月,协助临泽县新华镇新柳村改善水利设施;2022年4月,在河西学院设立登海奖学金……“现在,基地与企业的合作期限保持在5年左右,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企业与基地的共生共赢。”韩慧说。

制度创新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统计显示,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试行三年来,全市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2022至2024年面积分别达109.48万亩、123.28万亩、120.7万亩,产量分别达4.65亿公斤、5.27亿公斤、5.32亿公斤,均创造了张掖历史最好水平;“张掖有种·种天下”品牌价值持续提升,三年审定新品种303个,新增精细化加工线92条,自主营销种子量跃升至1.36亿公斤,全产业链产值达110.2亿元,较改革前提升62.5%;玉米制种款由“跨年兑”实现“当年清”,带动24万农户增收,2022至2024年张掖市制种玉米亩均亩保收益分别达3868元、4131元、3945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71元,同比增长7.7%,种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当祁连山的雪线消融于暮色,这片承载着中国种业希望的沃野,正通过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机制的深层变革,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中国故事。要想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种业发展制度创新是应有之义、更是破题之举。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治好了农民夜不能寐的“白条焦虑”,也点燃了老百姓发家致富的“金色火种”。“如今庄稼好、收入高,咱老百姓的好日子就像这制种田,一茬更比一茬旺!”谈及未来,吴明信心满满。

上一篇
返回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