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04月30日
素尘深处铸匠心
—— 记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贺颖春

本报记者 吴玉杰

祁连山的雪水蜿蜒而下,浸润着肃南草原的每一寸土地。酥油灯在帐篷里摇曳,将昏黄的光晕投在泛黄的书页上,羊群的铃铛声与风声合奏,仿佛在低语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三十三载春秋,贺颖春的名字早已与这片牧区紧紧相系。她不是传奇中的英雄,却用半生光阴,将教育的微光聚成星河,照亮了草原儿女望向远方的眼眸。

1992年夏天,大学毕业的贺颖春背着行囊,踩着草甸上未干的露珠回到故乡。那时的肃南牧区,帐篷零星散落,炊烟与尘沙交织,孩子们的书本裹在羊皮袄里,被迁徙的风撕成碎片。有人问贺颖春为何归来,她望着远处祁连山朦胧的轮廓,轻声说:“总得有人把酥油灯点亮。”

初登讲台的日子,现实的凛冽扑面而来。在劝说家长将学龄儿童送到学校享受教育时,家长摇头叹息:“放羊能填饱肚子,读书能吗?”

“闭门羹”并没有让贺颖春退缩,反而越挫越勇。她以“野火烧不尽”的韧劲,叩开一扇扇紧闭的门,让朗朗书声替代了旷野的沉寂。有人说她天真,她却将这份天真淬炼成执拗:“草原的孩子,不该被困在马背和四季轮回的牧草里。”

贺颖春的课堂,从不拘泥于公式与定理。她深知,牧区的未来不仅需要走出草原的学子,更需要守护文化的火种。她将裕固族的口述史诗搬上舞台,让红西路军的故事在少年的歌声中重生。民族语言的韵律、刺绣针脚的密码、牧歌中的古老智慧,被她细细编织进课堂的经纬。她说:“若只教他们离开,故乡便成了回不去的远方;唯有让文化扎根,远行的人才不会迷失。”那些曾认为“放羊比读书实在”的家长,看着被知识改变命运的孩子,满心欢喜。

贺颖春的身影亦超越了校园的围墙。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是牧区教育困境的呐喊、生态保护的忧思、文化传承的蓝图。调研途中,她的足迹踏遍雪山下的每一个牧场,倾听草场的叹息、河水的呜咽。四十余份提案,从改善偏远地区教师待遇到推动祁连山生态立法,字字浸着草原的霜露。有人问她为何执着,她答:“委员二字,不是冠冕,是拴马桩——得把草原的声音系在时代的马背上。”

三十三年,青丝染了霜雪,皱纹爬上眼角,但贺颖春眼中的光始终未黯。荣誉等身,她却独爱“老师”这一声呼唤。清晨的校园里,她仍习惯站在廊下迎接学生,看他们哈着白气跑过结霜的操场;黄昏的办公室内,她为即将参赛的孩子细细批改演讲稿,窗外的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有人感叹“她像祁连山的雪,默默滋养一方”,她却笑言自己不过是“牧区的蒲公英,风一吹,种子便落到更远的地方”。

如今,肃南一中的教室里,酥油灯早已被电灯取代,但贺颖春依然保留着那盏旧灯。她说,灯光晕开的刹那,总能看见三十三年前那个攥着书本的牧区女孩,以及无数个在马背上失落的童年。祁连山的风依旧呼啸,而草原的清晨,总有少年骑着自行车掠过草甸,书包里崭新的课本沙沙作响,宛如春草破土的声音。

贺颖春的故事没有终点。她化作牧区的风,裹着书声与草香,年复一年,吹向更远的远方。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