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04月30日
上接一版

(上接一版)张掖市农科院玉米种子陈展室,是由缪纯庆主导构建的“种子王国”。步入这里,一座由玻璃幕墙构筑的种质方舟巍然矗立,先玉1483、玉源7879等优质制种玉米品种静卧于独立舱体,每粒种子都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晶。

小种子、大学问。“种子玄机”藏在墙壁上那幅泛黄的单倍体诱导创制玉米种质资源图中——从诱导系筛选到成功培育新品种,箭头在坐标系里蜿蜒成闭环,系统揭示生物育种的底层逻辑,杂交选育、田间测试、性状改良、生物技术应用、审定推广环环相扣。在这里,种质资源科研创新是人与自然法则博弈的棋局,每个步骤的落子都必须占尽天时地利,而大自然对科研人员出的难题往往诡谲莫测——

它让抗旱基因与低产性状连锁,将抗病性藏在千分之一的突变位点里,甚至用表观遗传给种子加上“环境密码锁”;

它让高产基因与倒伏风险正相关,种子资源研究创新突破就像是让运动员必须兼具相扑选手的力量和芭蕾舞者的轻盈;

它让玉米螟在大田种群中保留5%的抗性个体作为“潜伏者”,在秋收前集中爆发,让一场丰收消散于无形;

“鱼与熊掌”的基因困局、隐形性状的“时间陷阱”、环境变量的“蝴蝶效应”、微观世界的“军备竞赛”……这场较量中,进化的狡黠总比实验室快半步。

回忆起数十年的研究生涯,缪纯庆依然头疼不已:“大自然从不出送分题,它只给我们布置带着倒刺的谜题,解开了获得满手血痕,解不开就是颗粒无收。”

二十年间,缪纯庆和战友们踩着露水下地、顶着月亮回屋,把南边的早熟种和北地的抗风苗撮合了千百回,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推倒重来,硬是蹚出了一条“高水效、高肥效、增密度”的高效调控技术综合应用之路,奇迹终究在张掖这片制种“金土地”上落地开花。三年来,张掖市农科院多方收集玉米基础材料1322份进行自交繁殖,选择323份性状表现优异的种质资源构建了11个基础群体;探索开展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抗茎腐病基因筛选上的应用,加速自主选育进程;大力开展土壤质量监测,分析张掖土壤连作障碍机理机制,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有效改善地力;提出增加密度、提高水效和肥效研究思路,总结出张掖玉米制种高水效、高肥效、增密度的“两高一增”单产提升技术,推动张掖玉米制种单产提升15%,张掖也逐渐成长为全国规模最大、管理最好、质量最优、产能最强、风险最低的国家级玉米种子优势核心基地,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来自张掖。

如果说科研人是“拓荒者”,在无数个“育种关卡”和“数据迷宫”中过关斩将,开启了玉米种子从无到有的“新生”;质检人就是“护航手”,在无数次“优劣筛选”和“性状比对”里明察秋毫,淬炼了制种母本从有到优的“重生”。

“水分、净度、纯度、芽率常规四项检测,检的是种子的‘合格率’,护的是农民的‘放心种’。”在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检验中心,检验员贾晓莉正在对2025年新一季下播的玉米种子样本进行检验。

真金不怕火炼,只有好种子才能经得住“三昧之火”,从各种精密质检仪器的“炼丹炉”中淬炼真身。贾晓莉手边密密麻麻的实验数据台账,印刻着合格种子“晋级通关”的淬火足迹——

种子净度分析。这是玉米种子检验的第一道关卡,检验员“火眼金睛”下,轻型杂质、重型混杂物及其他植物种子无所遁形,净度不低于99.0%是最低要求;

种子水分测定。来到第二道关卡,粉碎后的种子在130℃高温下烘干,自由水迅速逸散、束缚水深藏种心,水分不高于13.0%是最强保证;

种子纯度检验。技术水平在第三道关卡得以充分显现,盐溶蛋白电泳鉴定法将粉碎种粒高压分解形成片段,与亲本进行两两对照,纯度不低于97.0%是准入门槛;

种子芽率检测。通过“终极考验”方有资格拿到“合格绿码”,400粒种子在沙床中“模拟种生”,在最优条件下激发最大潜能,历经168小时“层层试炼”,芽率不低于93%是硬性指标。

几百株幼苗一一查验,上千个数字齐齐排列,粗心、遗漏都是质检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忌”,环环相扣的步骤流程与试验变量需质检员投入不亚于照顾婴儿般的精力,陪伴每一粒玉米种子从精密仪器和精准数据的“科技关卡”中一步一个脚印突出重围。

单调而不简单,精细而不渺小。2024年度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检验中心共检测样本3081份,为制种企业、合作社、司法机构等86家单位提供质检服务,凭借精准技术和科学方法在全国共17个省份都留下了样本检验的脚印。

科研者和质检人并肩作战,“拓荒者”与“护航手”强强联手,“希望火炬”从实验室传到田间地头、再从质检室传到丰收谷场,将一粒玉米种子的漫漫科技长征之路映得万丈通途。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春风吹拂下,张掖逐步建立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玉米种子关键质量指标普遍提高,形成了《张掖玉米杂交种子质量规范》等玉米制种领域的“张掖标准”。

新一季的玉米种子再次播下,缪纯庆依然频繁辗转于实验室和试验田,“再高效一点、再多产一点”始终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而科研人的每一次努力也终将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丰硕果实。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