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 伟 吴玉杰 黄学超
见习记者 王 钰
2022年,张掖探索推行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改革试行三年来,基地质量稳步提升、单位亩产逐年增加、供种能力持续增强,走出了一条农户、企业、政府多方共赢的转型之路。
这三年,既是制度创新的攻坚期,也是产业强链的核心期,更是生态重塑的关键期。日前,记者聚焦改革的突破性实践,深度对话张掖市种子行业协会秘书长宋学林、张掖登海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韩慧、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缪纯庆,共同探讨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背后的战略考量、实践影响与下一步方向。
问:2022年张掖市探索推进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
答:张掖是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基地,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但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基地无序竞争、优势企业发展受限等问题愈发突出。为切实扛牢稳产保供责任,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打赢种业翻身仗,张掖因地制宜制定了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办法,明确划定优质基地实行竞争性配置,推动优质基地和优势企业“双优”整合。
三年来,张掖制种产业战略保障能力更加凸显。全市玉米制种面积、产量、单产实现“三连升”,供种规模、种子质量、保供能力以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全面提升;逐步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张掖标准”,发芽率和纯度等关键质量指标持续提高,确保了“张掖玉米种子”始终代表全国最优质的玉米种子;优势企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担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保障了国家产业化应用试点供种需求,高质量完成了国家赋予张掖的特殊使命。产业链体系加快拓展延伸。改革充分调动了企业投入研发、精深加工、自主营销的积极性,(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