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海 刘秉刚 李 炜
荒漠中,有一种毛茸茸的小家伙,它有着圆圆的脸蛋和呆萌的表情,是荒漠生态链的珍稀物种,它就是被网友们称为“行走毛球”的兔狲,一种体型娇小却适应力惊人的猫科动物。它们浅灰色的毛发上点缀着白色毛尖,是大自然赐予的完美伪装;腹部厚实的毛层则像天然暖宝宝,能让它在昼夜温差达30℃的极端环境中生存。今年1月,兔狲在我市北部荒漠区“重现”,成为生态保护圈内的热门话题。
兔狲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偏爱高山草甸、荒漠草原等干旱少雨的栖息环境。它们喜欢在岩石缝隙或废弃洞穴安家,既能躲避烈日和天敌,又能伏击猎物。一只成年兔狲每年能捕猎约3000只老鼠,这种“灭鼠能手”的存在,对保护荒漠植被、减缓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惊喜的是,张掖北部荒漠成为全球兔狲高密度分布区之一。为守护这一珍稀物种,我市持续强化保护力度,携手社会各界为兔狲打造理想生存家园。
每年4月至7月是兔狲繁殖期,恰逢荒漠干旱时节。近几个月来,市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局联合兔狲保护志愿者,在张掖北部荒漠区实施营造人工巢穴、设立人工补水点等改善兔狲栖息地的措施,为兔狲这一珍稀物种提供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近期,我们在甘州区平山湖乡北部荒漠区打造了首个取水点,设置4个水槽、1个储水罐,并安装双层防护围栏,上层防骆驼翻越,下层防其钻入,旱季启动补水观测。这几天,工作人员对取水点进行维护补水,虽暂未发现兔狲踪迹,但红外相机意外记录下黑鹳悠闲踱步、鹅喉羚前来饮水的珍贵画面。”市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高文涛介绍,该局工作人员联合公益组织“猫盟”及环保志愿者,先在临泽县北部荒漠兔狲活动频繁区域采用木板、砖块和其它材料,仿照天然洞穴结构搭建人工巢穴,为兔狲打造“沙漠新居”。
“我们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搭建洞穴,洞口的朝向、洞口的大小深度不太一样,周围的环境也会有略微的差别。主要想测试兔狲会选择哪种洞穴,根据它的喜好,再进行大规模推广。今年只是一个试验阶段,我们在不同位置选点设计洞穴,观察兔狲或其它荒漠动物的利用情况。”重庆江北飞地猫盟生态科普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夏心悦介绍。
红外相机监测显示,兔狲已经多次现身临泽北部沙漠人工巢穴,这一成果令监测团队振奋不已。“画面显示,兔狲常在黄昏出没,以沙鼠、跳鼠等为食。我们在甘州区平山湖乡北部荒漠区也作了调查,选择密度较高、适合兔狲栖居的地方搭建人工巢穴。”夏心悦说。
兔狲在张掖分布范围广,保护工作面临人力、物力双重挑战。仅红外相机就已投放400余台,每次回收作业耗时费力。为壮大保护力量,相关部门积极发动牧民、企业及志愿者加入,通过组织科普宣讲、参与巡护监测等方式,在凝聚多方守护力量的同时,持续提升大家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共同筑牢生态保护防线。
根据2021年至2024年兔狲种群调查,张掖北部荒漠已识别出29只兔狲个体。数据模型显示,该区域兔狲种群密度达18.3±7.0只/100km^2,是全球已知的兔狲高密度分布区。这里不仅是兔狲的家园,更是鹅喉羚、石貂、沙狐等众多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黑鹳、草原雕等珍稀物种也在此繁衍生息,生态意义重大。
张掖兔狲栖息地优化行动是甘肃首个系统性人工干预项目,其科学模式为同类保护工作提供了经验。“我们都是自愿过来的,各个地方的志愿者都有,因为跨区域又大又远,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荒漠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江苏志愿者张超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