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 伟 吴玉杰
见习记者 王 钰
清晨6点,临泽县平川镇三二村的玉米制种田里,一架无人机缓缓升空,开始例行巡田、喷洒农药。伴随着旋翼的嗡鸣声,雾化药液如细雨般洒向作物,12亩田地的喷洒作业在片刻间便高效完成。
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了三十多年,三二村村民刘学健如今当起了“甩手掌柜”——
“租!”
“洒农药租无人机、施水肥租配方专家、防虫害租专业技术员、收玉米租联合收割机,一年一亩地才400多块”,说起自己当“甩手掌柜”的秘诀,刘学建干净利落地给出了答案。玉米制种田间管理耕、种、管、收、土、肥、水、药八大关键要素,都可以通过“租赁服务”的方式妥善解决,“8次肥、9轮水、一块地拖住庄户人”的往日场景不复重演,取而代之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的便捷与高效。
早在2014年,甘肃谷丰源农工场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开始在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的田畴沃野间探索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总经理谷科强介绍:“无论是整地播种、植保防治,还是测土配方、收获归仓,只要一个电话,我们就能派出专业服务队对田地开展托管服务,完成‘诊断’‘开方’‘治疗’‘康复’的全科服务。”
在这个被群众形象地称为“农业三甲医院”的服务体系里,每株玉米都有自己的“电子病历”——卫星遥感是“全身体检”、无人巡防是“送医下乡”、测土配方是“专家门诊”、田间管理是“一级护理”。(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