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会“变形”的节水神器,适配环境“量体裁衣”
如今,“港湾式”泵池产生的“蝴蝶效应”正在全市扩散。从“试点探路”到“全域推广”,“港湾式”泵池的创新实践正在催生水利建设的“链式反应”。
高台县依托钢结构的快捷安装优势,84座泵池让1.68万亩耕地告别“地下水依赖”,不仅保障了1.12万亩玉米地的高效灌溉,还解决了675亩纪念馆和小区绿化用水;临泽县发挥混凝土的耐用特性,改造材质后成本直降40%,17座泵池让8500多亩地喝上“便宜水”,年压减地下水180万立方米;甘州区相中玻璃钢的防腐优势,单个造价低至3.5万元,规划104座泵池,3.56万亩农田将实现“地表水自由”,让碎片化地表水汇聚成“灌溉动脉”。
这些“变形记”印证着同一个道理,没有万能的模板,只有最适配的方案,小泵池的“七十二变”,正是科技与本土智慧的结晶。
从“试点田”到“致富经”,微创新解锁节水“金钥匙”
最动人的变化在田间地头,骆驼城镇新建村党支部书记赵多俭指着渠道边的泵池帮农户算细账:“过去建蓄水池不仅占地广,还要担心泥沙淤积,现在泵池‘挂’在渠道旁,不占一分田,过滤网上的杂草一拉就干净,一年省的人工够多收两茬玉米!”置换出的机井还成了“备用粮仓”,干旱时地表水不够,机井随时“接力”,让庄稼喝上“及时水”,实现旱涝保收。
单个泵池仅占地3.14平方米,却能调控200亩耕地用水,较传统蓄水池节省98%的占地;亩均灌溉成本下降50%,年节约电费11.88元;过去漫灌每亩地要6个工日,现在滴灌+泵池只需2.4个工日,亩均年省工3.6个,相当于每亩增收540元。
这些“小账”背后,是地下水超采治理的“大账”——我市通过泵池建设,正逐步摆脱对地下水的过度依赖,让机井从“主力军”转为“后备军”,实现“地表水用足、地下水用省”的良性循环。曾靠打深井过日子的村民,如今看着渠道里的清水哗哗流,终于敢说:“以后浇水,咱靠‘天上水’,不挖‘地下宝’了!”
依托“港湾式”泵池,去年第四季度全市超采区地下水位首次迎来“止跌回升”的拐点,高台县超采区更是实现了地下水位连续三季度上升。
乡村振兴的密码,往往藏在因地制宜的小创新中。这些扎根渠道边的“小工程”,正用科技的“针线”,在西北干旱区绘出一幅“节水增效、生态向好”的新画卷。
从“喝地下水”到“引地表水”,从“人追着水跑”到“水跟着田走”,这场始于泵池的变革,让每一滴水都长出了“金穗穗”,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陇原大地结出了实实在在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