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沛良
清晨的甘州城郊,薄雾还未散尽,长安镇前进村开心农场的田埂上已经热闹起来。选种、播撒、浇水、锄草、收获……“农场主”们在自家认领的“三分地”里喜笑颜开,各类蔬菜长势喜人,鞋上沾着的泥土散发出湿润清香。
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居民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需求日益迫切,而城郊部分农户因劳动力外出,传统种植收益有限,不少村集体土地面临闲置的“沉睡”之困。如何让城市需求与乡村闲置资源“手拉手”?甘州区各乡镇积极探索“土地认领”“共享菜园”等新模式,让城市居民“认养”土地、体验农耕,既圆了都市人的田园梦,也让乡村土地在城乡互动中焕发新生机。
“从前总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通过周末常来地里种蔬菜瓜果,才真正懂得了‘一粥一饭来之不易’。”63岁的市民韩福善去年秋天在农场认领了地块,最初只是想给退休生活找点乐趣,没想到自己却迷上了农耕。“春天种下去的种子,看着它发芽、长叶、结果,我内心很有成就感。”如今,他的“小农场”里种着茄子、黄瓜、西红柿,收获的蔬菜除了自家吃,还常分给亲朋好友,“带着泥土香的菜,大家都抢着要。”
近几年,长安镇前进村依托城郊优势,在前进家园东侧开发占地62.6亩的“开心农场”,项目规划有停车区、餐饮操作区、儿童游乐区、农事体验区,满足广大市民从事农耕体验、开展亲子活动、找回乡村记忆、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目前地块认租分为全托、半托、自种三种模式,可满足广大市民的不同需求。
“今年我们深挖农业潜力,盘活土地资源,对原有的开心农场全面改造升级。至目前,农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周到。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提升农事体验服务,对前来认领地块的市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的托管服务。”前进村党总支副书记、主任杨丽说。
“课本上的‘小满割麦’‘芒种插秧’,在这里变成了真实的体验。”甘州中学学生梁熙琼周末跟随父母来到长安镇八一村“开心农场”,听农户讲解“间苗保墒”技巧,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黄瓜要搭架、生菜需遮阳”农事知识。这片由零散农田变身的“农耕课堂”,正让越来越多的人触摸到泥土的温度,读懂农耕文化的深意。
“城里家长总说孩子‘五谷不分’,村里却有现成的‘活教材’,为啥不把两者串连起来?”农场负责人贺文杰的想法,成了农场转型的起点。八一村开心农场将整合土地划分为85块独立种植区供市民认领,让其亲身参与翻土、播种、灌溉等农事活动,感受田园乐趣。同时,保留公共区域,合作开展农业科普、自然课堂等亲子教育实践,让孩子亲近自然,了解生态农业的奥秘。
农旅融合,关键在“融”。长安镇立足城郊区位优势,按照“政府引导、农户参与、市场运作”思路,将零散农田整合规划,划分出大小适宜的“认领菜园”,配套建设灌溉设施、休憩凉亭和农耕文化展示区,既保留农田的“土味”,又满足城市家庭的体验需求。这种“一分土地、双重收益”模式,不仅是闲置资源的优化利用,更是农旅持续融合新模式的成功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