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六年攻坚,硕果累累。截至2023年,黑河(甘州)段西岸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2000余万株、地被花卉3410亩,苗木成活率高达92%。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跃升至65%,昔日的“戈壁荒滩”蜕变为“绿色长廊”,成为西北干旱区生态修复的生动范本。
提质:项目驱动构建林业发展“立体矩阵”
生态修复初见成效,黑河林场并未停下脚步。近年来,林场主动对接省、市、区各级主管部门,精心策划申报20多个关键项目,涵盖扶贫援助、道路升级、造林补贴、森林抚育等领域,以项目为纽带,构建起“生态+产业+管护”的立体发展矩阵。
在森林质量提升上,依托“三北”工程、国储林、防沙治沙等项目,林场年完成抚育面积2.9万亩,实现森林质量提升0.33万亩。通过修枝、施肥、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精细化管理,林区森林健康指数显著提升,生态结构持续优化。同时,创新“林苗一体化”模式,建成2000亩示范区,年培育优质壮苗6万株;扩建保障性苗圃450亩,完善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设施,完成乡土树种及密胡杨引种培育220亩,为林业发展储备了充足“苗源”。
管护是林业发展的“生命线”。林场投入力量新建、改扩建13处管护站点,铺设115公里林区防火与康养道路,安装4套智能防火监控系统,形成“地面巡护+空中监控+道路联通”全方位管护网络。这套“智慧管护体系”,让22.55万亩林区实现“看得见、管得好”,为生态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产业融合则让“绿色”变为“财富”。林场打造1000亩优质杂果、精品梨特色经济林基地,推动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引入策马营地、生态休闲园等项目,植入特色养殖、儿童乐园等新业态,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50万元。“生态变现”的路径,让周边群众在守护绿色的同时,尝到了生态发展的“甜头”。
蝶变:多元赋能打造全国示范“生态标杆”
从生态修复到产业融合,从地方实践到全国示范,黑河林场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21年,《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黑河林场总体规划(2021——2035年)》通过省林草局评审,为林场发展绘就了清晰蓝图。在此指引下,黑河生态园一期升级为集观光、康养、研学、碳汇交易于一体的3A级景区——黑河生态景区,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十佳国有林场”“全国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等称号,2023年纳入国家林草局三北地区种苗基地试点,2025年被确定为甘肃省省级保障性苗圃。
碳汇交易成为林场践行“双碳”目标的创新实践。通过与市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合作,引进智慧林业监测系统,精准测算林区碳汇储量,开展碳汇造林与交易。2022年,助力我市达成首笔碳汇交易,收益400万元,成功构建“生态管护——碳汇生产——交易变现”的绿色经济闭环,为全国林业碳汇发展提供了“甘州样本”。
如今的黑河林场,不仅是一片林海,更是一个集生态修复、种苗培育、森林康养、碳汇交易于一体的“绿色综合体”。从“最年轻的国有林场”到“全国示范样板”,六年时间,黑河林场用创新破解难题,用坚守守护绿色,用融合带动发展,在黑河西岸书写了“绿富同兴”的时代篇章。
站在新的起点,黑河林场正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建设,以更实举措推动产业融合,让戈壁绿洲焕发更强生机,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甘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