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岳永舜
金秋时节,祁连山北麓黑河两岸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张掖作为甘肃省重要的农业产区,近年来以科技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各县区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百花齐放的农业新格局,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丰收图景正在河西走廊徐徐展开。
在甘州区碱滩镇普家庄村千亩玉米制种基地,一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现场演示悄然举行。全省制种玉米收获机熟化样机投放及现场演示培训活动吸引全省农业部门负责人、农机专家和种植大户的广泛关注。18台自走式制种玉米收获机隆隆作响,在广袤的金色田野中展现出“钢铁巨兽”的威力,这些装备先进技术的收获机完美演示了低损摘穗、减损输送、强力排杂与快速清种等关键作业环节。红色“巨明”收获机在分合禾器的引导下,将一排排挺拔的玉米秆吞入腹中,瞬间完成摘穗、秸秆粉碎还田和玉米棒收集的全过程。完整的玉米棒如流水般“哗哗”倾入运输车舱,身后留下的平整土地弥漫着丰收的谷香。这些新型收获机单机日收获面积66至96亩,效率提升15至20倍,作业成本降低50%,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张掖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正通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推广应用,巩固和提升其在种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民乐县充分发挥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党建共同体的“统联协调”作用,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开展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作物的标准化种植。党建共同体的建立,打破了以往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限,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目前,民乐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9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5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高原夏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农作物制(繁)种面积达15万亩。这种“党建+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创新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也实现了群众收益增长和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为寒旱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享有“辣椒之乡”美誉的高台县,种植辣椒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该县精心打造万亩辣椒农业标准化基地,建成辣椒万亩种植镇3个、千亩村15个。今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6万多亩,预计产量3.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4.5亿元。辣椒产业已成为该县助农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与此同时,高台县抢抓政策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玉米制种和瓜菜花卉等特色作物制种双向发力,在巩固提升玉米制种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瓜菜、花卉为主的非主要农作物制种产业,构建了以玉米制种为主导,蔬菜、瓜类、花卉等为支撑的“1+3+N”种子产业体系。今年,全县非主要农作物制种实际面积11.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8%,受益农户3.46万户、10.28万人,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企业24家,较2015年增加12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高台县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先后培育出“高台辣椒”“高台制种”等地理标志产品,使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
临泽县另辟蹊径,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建成古寨富锶螃蟹、白寨望水轩冷水鱼、化音磨沟冷水鱼等特色水产养殖基地6个。其中,螃蟹养殖面积达8000亩,产量约20万斤;对虾养殖采取土塘养殖80亩、工厂化养殖35亩,预计产量达10万斤左右。(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