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园热源厂项目 本报记者 张 渊 摄
本报记者 王 钰 李 鑫
曾几何时,“工业短腿”是张掖发展的现实瓶颈。而今天,工业经济正展露跨越式崛起的峥嵘头角,成为张掖实现经济后发赶超、转型突破的最大增量、关键变量,清洁能源开发是我市发展工业的重要机遇,综合能源是我市生态工业的首位产业。打造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的“黄金时代”正加速到来,以工业经济赋能张掖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向着未来全面铺展。
在国内生产工业硅最大的矮烟罩半封闭旋转式矿热炉旁,火舌跃动,热气升腾,冶炼工正“全副武装”手持烧穿器进行开炉眼作业,防火服的银色与烈焰的红色火光交织,点燃了“工业硅——多晶硅——光伏板”强大产业链的熊熊动力。
在1800平方米的数字化车间内,一颗颗香甜饱满的临泽红枣经过清洗、配料、灌装等一系列马力全开的智能生产线,摇身变成红枣枸杞汁、公主太子枣等30多种老少皆宜的“香饽饽”休闲食品,张掖枣香远飘新疆、北京等省市。
在总投资27.7亿元的全省首个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曲臂式、剪叉式升降机等6台高空作业车井然有序运转,机械臂一伸一展间,将建筑工人们平稳托举至数十米高空,工人们在高空作业平台上焊接钢架、连接螺栓……一丝不苟地为这座巨型钢铁骨架填充“血肉”。
从“智慧大脑”赋能“张掖制造”,从“精深加工”串联“产业链群”,甘肃河西硅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甘肃西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兰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纳塔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本地领军企业“大放异彩”。“十四五”以来,我市高擎“大抓工业、大干工业、大兴工业”的鲜明旗帜,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和工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立足禀赋、放大优势、抢抓机遇、奋楫争先,推动工业经济实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如今这片热土上,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一幅存量优化、增量扩大、质效齐升的具有张掖特色的工业振兴画卷正磅礴舒展。
转型攻坚 综合能源“绿”意盎然
面对“双碳”时代命题,我市工业转型脉搏正强劲跃动。市委、市政府精准落子,以前瞻视野将综合能源产业定位为工业突围的“首位产业”与“战略引擎”,以“风”“光”为笔,用绿色动能重塑工业版图——累计完成投资588亿元,建成和在建风光新能源突破1000万千瓦、增加903万千瓦;规划建设氢能零碳产业园,落地氢能产业项目8个,初步构建形成“制——储——运——加——用”氢能全产业链,被确定为全省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绿电”装机占比高达80.8%,领先全省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的耀眼数字,昭示着张掖工业的底色全面转向“生态绿”。
不止于“风光”无限,新材料产业也聚链成势。硅系、凹凸棒石、碳基三大产业链协同发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攀升至25.9%,稳居全省前三,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与此同时,数字浪潮奔涌而至——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建设,成功覆盖350家规上企业,也为传统产业装上了“智能大脑”。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