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10月17日
河西历史文化的诗意书写与文体创新
—— 简评汪泉先生《河西走廊诗传》

□ 刘爱国

在文学创作的崇高追求中,为山川立传、为河流写照、为历史事件存真、为历史人物立言,始终是写作者们心向往之的精神高地。汪泉先生的《河西走廊诗传》以诗歌为体,以传记为用,为这片横亘于中国西北的文明通道构建了一座文字的纪念碑。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地理空间的诗意描绘,更是对时间纵深的历史叩问,它以独特的文体实验,开创了河西走廊文学书写的新实验新范本。

《河西走廊诗传》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其文体的创新与突破。作品将诗歌的抒情性与传记的叙事性巧妙融合,以诗传的结构重构历史记忆。诗歌赋予历史以温度,传记赋予诗歌以骨架,这种“诗传体”既避免了纯历史书写的滞重,又超越了传统诗歌的碎片化表达,形成了一种承载河西走廊千年沧桑的复合型文体。法显、玄奘西去,鸠摩罗什东来以及张骞手持节杖的身影化为诗行,汉武帝移民屯边的政策成为韵律,隋炀帝的西征是一曲复杂的“壮歌”。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记载,而成为可感可触的生命体验。这种文体的创造,不仅为河西走廊的文学表达找到了新的路径,更拓宽了历史书写的艺术边界,让文艺创作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河西走廊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文化魅力源于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河西走廊诗传》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特质,通过法显西去、玄奘求法、鸠摩罗什东来的历史身影,再现了那条曾经的思想文明流动之路。作品中,佛教东传的历程不再是抽象的历史概念,而是化为具体闪耀光芒的诗意瞬间。那些驼背上摇曳的经卷,是僧侣们坚定的足印,是追求完美译经场中不灭的灯火。东来西去的文明使者的双向奔赴,极大地丰富了河西走廊的文化外延和内涵,催生了灿烂辉煌的敦煌文明,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这片土地成为人类文明对话的永恒见证,散发出熠熠光芒,照亮人类文明征途中永不熄灭的灯盏。

在民族融合与历史变迁的宏大叙事上,《河西走廊诗传》同样展现了深邃的历史洞察。月氏、乌孙、匈奴的迁徙往来,西域楼兰、大夏的兴衰沉浮,在诗行间重新获得生命。作品并未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张骞“凿空”西域的文明意义,以及汉武帝移民屯边政策的深远影响,隋炀帝西征打通被阻隔的丝绸之路,正是这些历史关键点的选择与重构,揭示了“天下富庶莫过陇右”的历史成因,展现了河西走廊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

《河西走廊诗传》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历史的诗意再现,更在于它创造了一种与表现对象高度契合的艺术形式。河西走廊本身就是多元融合的象征,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农耕与游牧的融合、不同民族的融合。而“诗传”这一文体,恰恰以其包容性与综合性,呼应了河西走廊的文化特质。诗歌的想象与激情,传记的严谨与翔实,在作品中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诗意恢宏深邃的河西走廊。

这部作品的出版,提醒我们历史书写的多种可能。当冰冷的历史事实被赋予诗的体温,当宏大的历史叙事被注入个体的生命体验,历史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当代精神的资源。汪泉先生的《河西走廊诗传》以它的文体创新与历史洞见,不仅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树立了文学的丰碑,更为我们理解历史与当下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条文明走廊日益重要的今天,这样的书写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当然,作品中还有一些值得推敲商榷的地方,在文明交流碰撞中张掖肃南的马蹄寺、金塔寺,武威的天梯山石窟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品给予略过。还有个别河流地名的表述顺序颠倒都会影响作品表达的完美。

总之,汪泉先生的《河西走廊诗传》是一部创造创新巧妙融合的精品力作,它的面市将有力推动河西走廊文学创作,对深度挖掘河西走廊丰富的文化资源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5021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