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打造青山绿水 广蓄发展之“能”
缺林少绿、生态脆弱是张掖发展的现实,国土绿化缺乏资金支持是制约我市林草事业发展的难题。为此,我市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找准国家政策导向和张掖生态建设的契合点,下好项目谋划“先手棋”,着力破解发展缺钱的难题。近三年,全市累计争取到位生态建设项目资金14.16亿元,绿化造林109万亩,退化草原治理704万亩,义务植树1050万株,林草资源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谋划储备重大项目、拓宽投资渠道是前提。在2021年“十四五”国家储备林规划尚未出台的空档期,我市抢抓国家准备增加储备林贷款投放的政策机遇,超前谋划,突破瓶颈制约,多次赴省进京汇报衔接,最终138万亩、总投资165亿元的张掖国家储备林总体规划获国家林草局单报单批,全省首单8.97亿元、规模5.62万亩的国家储备林贷款落地张掖,全省首笔财政贴息到位,该项目被评为“全省金融典型案例”,得到省委书记胡昌升的充分肯定。
一大批林草项目获批实施,全省首个总投资3亿元、总规模48.98万亩的国家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顺利实施,获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绩效评价“优”级;总投资4.06亿元的“双重”规划项目在张掖落地;聚焦河塔阻击战,建设任务600万亩的张掖五县一区三北工程规划全部纳入国家总规范围,全市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96.52万亩,“绿进沙退”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深化。
坚持保护优先 厚植绿色之“基”
针对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边界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我市紧密衔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全力推动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共建立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0个,保护面积16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争取国家公园项目资金9099万元,启动入口社区建设,着力打造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马蹄乡省级示范点,编制完成涵盖23个门户村镇的全省首个入口社区总体规划,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
面对农田防护林老化趋势,我市着眼于建立林草资源保护长效机制,汇报工作、衔接沟通,数易其稿,全省首部生态保护地方性法规《张掖市丹霞保护条例》和《张掖市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条例》先后颁布实施,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以创建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为抓手,出台全省首个“林长巡林和四单一函一通报”制度,分级划定1652个林长责任区,探索创建林长制“五个一”服务机制,组建“民间林长”“爱心林长”队伍,2702名林长常态化巡林,全面打通林长制落地实施“最后一公里”。建成河西地区唯一的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森林草原防火实现视频监控和网格化管理全覆盖,近年来未发生森林草原火灾。
激活绿色引擎 铆足发展之“力”
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林草碳汇计量监测、审核认证、交易服务3个中心,为林草碳汇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缓解林草资源经营管护压力,以林草资源自身价值实现为出发点,主动与碳汇开发企业合作,拿出部分林草资源,以国际VCS碳市场为突破口,边实践、边验证、边推进,35.1万亩林业碳汇项目在甘肃省率先完成交易,391万亩草原碳汇项目成功开发交易,实现收益7000多万元,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林业和草原碳汇项目均开发成功的市州。为充分发挥林草碳汇收益效益,利用林草碳汇收益设立全省首个市级绿色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1.7亿元,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林草生态产业建设。探索开发林草碳普惠、碳金融产品,首笔300万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林权”质押贷款、200万元“GEP质押+信用担保”贷款相继落地,填补了全省生态产品质押贷款方面的空白。以“碳普惠+募资造林”模式,先后募资2300多万元,营造碳汇公益林3.6万亩,打通了社会公众资本参与“双碳”战略的通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张掖林草人正在以更加豪迈的气势、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