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内在基础和现实表征

□ 寇周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的这种价值追求既有内在基础,又有现实表征。

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内在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立场,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一以贯之真切践行为民造福的执政初心。

一、理论基础: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立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以人民为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劳动人民的生存发展、自由解放不断进行呐喊和斗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人民的劳动实践,从科学出发认识人民的历史地位,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另一方面,从现实的人出发考究现实的问题,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二、实践基础:贯穿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全过程。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于人民。要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执政宗旨的内涵实质和价值遵循。

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观点,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目的、动力以及成果的分配上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为民造福的实践旨归十分明确,就是为人民谋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民、爱民、为民,践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在全面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人民立场、牢记初心使命提供了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党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服务人民是旨归,一切以为民造福为根本,这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全过程的一条鲜明主线,同样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现实表征

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不仅表现在思想上,更表现在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上,具体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是具象的而非抽象的。

一、体现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把握上。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外在物质的需求和内在精神的追求更为丰盈,具体到物质生产、精神文化、公平正义、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美好生活”是对人民生活状态的描述,类似于“幸福”一词的表述。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自然而然成为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这说明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为民造福的外在表征和题中之义。

二、体现在对政绩观的准确定位上。共产党人政绩观的定位标准说到底就是要干出工作实绩,是价值追求全过程的体现,也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外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这就决定政绩“为谁”和“谁评判”的问题。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衡量政绩的标准就是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正确政绩观需要实践养成。面对群众工作,要求思想根子正、合法依规、做实做深,与党的理论宗旨相契合,融入群众,惠及群众,不能急功近利、画大饼吹嘘,而要延展具化、真心实意苦干,谨防恶习浮夸、形式主义堆砌,要有锲而不舍精神,让具有干实事、好事的钉钉子精神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政,而非虚政。

三、体现在对民生问题的着力解决上。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重点强调的是老百姓日常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必需。新时代面临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朝着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推出一系列开创性举措,实现幼育、学教、劳得、病医、老养、住居、弱扶的“七个有”。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抗击疫情“人民至上”等,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

总之,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新时代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人民难处、应人民期待,整合人民诉求,多角度参与分析现实民生问题,聚焦当下短板弱项,用实际行动破解各方难题,以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在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