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讯 今年,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认真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围绕“一轴三点两区”发展思路,坚持把农牧村经济转型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引导全乡各村解锁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密码”,实现了集体经济有出路、产业发展有效益、农民就业有保障。
文旅产业谋共富,升级打造乡村休闲“新业态”。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大力开发文旅业态,助力“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依托毗邻四大旅游景区区位优势,按照“党支部引领+公司化运营+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充分盘活村级闲置资产资源,先后注册成立“蒙之旅”民宿酒店、“蒙之穗”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彩虹驿站”烧烤营地、阿都沁文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等村集体运营载体,并建成各类基础设施,有效辐射带动农牧民群众实现就地就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近69万元。依托毗邻七彩丹霞、冰沟丹霞、外星谷及康乐草原等景区的“引流”优势,聚焦“周末游”和“短途游”,利用喀尔喀蒙古特色村寨产业和小集镇民俗风情体验区两大平台,全力打造“游丹霞、观草原,住蒙古民宿、摘有机蔬菜、品特色美食”旅游文化品牌。结合庆祝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利用节日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将美食、购物、艺术演出、文化体验等多类业态“串珠成链”,形成融合式的文旅消费“新热点”。
资源整合增效益,构建科学高效种植“新体系”。结合该乡交通枢纽和蔬菜贩销便利等区位优势,精心做好“大棚经济”文章。科学发展无公害果蔬大棚种植现代农业,大力推动“老旧棚”升级改造和有机蔬菜基地新建项目,推广建成全钢架塑料大棚39座,并配套建设调蓄池、冷库等基础设施,提升设施农业综合效益。积极探索“果蔬种植+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生态农业模式,引入油桃、火龙果、辣椒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集生态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休闲农业。同时,把发展制种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引进优质企业签订保底合同,按照“稳定基地、规范运作、良性发展、提质增效”思路,带动玉米制种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牛羊吃上“预制菜”,饲草供给实现生态高效“新转型”。全面加快草原禁牧后实现农牧民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的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步伐,全面推广“五良五化”生产技术,加大舍饲育肥养殖效益及高山细毛羊、品种肉牛的推广力度,稳步推进畜种改良及育肥养殖技术提升,并充分运用制种玉米丰富的秸秆资源,推行“秸秆养畜”绿色生态发展模式,构建饲草供给体系,让“生态包袱”妙变“绿色财富”。同时,严格落实绿色畜牧业发展资金、贴息贷款等政策,完善乡村两级技术服务体系,提升动植物疫病防控、农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培育和招引力度,带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形成链条共建、资源共享、品牌共创产业联合体,实现规模经营、抱团发展,促进特色畜产品品牌效益显著提升。(钟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