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4年11月20日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 裴 涛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县域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既是中国式现代化主战场,也是城乡融合最佳地,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重要切入点,有利于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有利于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对重塑新时代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意义重大。

近年来,山丹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精神,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目标,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重要切入点,立足县域实际,基于自然禀赋,突出优势特色,因地制宜、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科学制定城乡一体规划,促进县域空间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推进新时代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规划先行。

科学编制城乡空间一张图。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领”原则,按照“定好一个规划、找好一条路子、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思路,全面统筹县域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农村为腹地的“听得到乡音、记得住乡愁、看得到美景”的县域城乡空间一张图,为构建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提供科学指引。

打造多层级城乡融合节点。按照“做大县城、做强中心镇、做优特色村”思路,打造多层级城乡融合节点,促进县域融合。选取若干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较好、产业支撑较强、人口规模较大的乡镇,打造高标准中心乡镇,发挥县域副中心功能,带动周边乡镇发展;选取若干资源丰富、特色鲜明、集体经济较强、示范效应明显的村庄,打造乡镇次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通过以点带面,增量发展,构建县、乡、村梯度融合新格局。

分类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坚持“人、村、产”融合、“居、业、游”共进,科学谋划村庄特色和区位功能。立足农村发展实际,突出自然禀赋,体现地域特色;立足农民生活实际,突出乡土味道,体现风土民情,同时有序引导县域人口和产业集中聚集集约发展。

健全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机制,促进县域要素融合

推进新时代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健全完善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机制。

创新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让进城农民在城镇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社保政策,鼓励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务工农民、经商人员及有能力且愿意回村的城镇退休人员返乡兴业。三是建立城乡人才双向交流机制,通过职称倾斜、待遇提升、创造发展空间等方式吸引城市专业人才定期服务乡村,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农民把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开展产业化经营,提高他们的经营性收入。二是深化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建立县域间、城乡间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健全城乡一体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健全完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财政支出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城乡融合发展相适应。二是创新地方金融服务。鼓励农商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供给机制,将更多资源配置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三是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的有效路径。鼓励工商企业家积极投身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优化产业布局,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县域产业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新时代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立足区位优势,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提升农业现代化新优势。一是在延长链条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壮大“羊、马、薯、草、菜”五大富民产业,打造国家区域性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夯实产业前端、做强中端、拓展后端,以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带动价值链提升。二是在园区创建上求突破。力争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为省级产业园区,推动农业产业迈上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轨道。三是在打造品牌上出特色。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创建和认证一批“三品一标”“甘味”品牌,鼓励发展农业+旅游、农业+电商、农业+康养等新业态,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深度融合。

构建“工业强县”新格局。牢固树立“经济发展,项目为王”理念,厚植“强县域”基础。一是围绕打造“1个百亿级园区、6个十亿级产业、20个过亿级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0户以上”目标,培育头部企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多点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二是抢抓国家煤炭保供增供和释放优质产能政策机遇,加速花草滩煤矿、金湾煤矿等煤矿改造提升,打造河西煤炭生产集散基地;加快东乐滩光电基地和花草滩氢能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风光火氢醇”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三是“筑巢引凤”提升园区服务功能。推进城北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争创全省代表性工业园区。

拓展全域旅游新内涵。抢抓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构建“一园二核四片区”全域旅游新格局。一是启动实施全域旅游业提质增效行动。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突出焉支山、山丹马场“双核”带动作用,力争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5A级旅游景区,艾黎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南湖公园打造成4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提升山丹文旅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深化文化产业赋能。启动艾黎精神教育传承基地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打造“丝路马都·古韵山丹”特色精品线路,促进文旅产业繁荣发展。三是激发现代服务业新活力。以创建省级“县城商业体系建设行动试点县”为抓手,加快推进公路物流港建设,打造河西走廊中段重要商贸物流基地。加快农贸(集贸)市场标准化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推进县乡村商务服务提质升级。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县域社会融合

推进新时代县域城乡融合,必须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推动公共设施建设向乡村覆盖延伸、公共资源向乡村下沉配置。

推进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重点推进农村道路、生产生活用水、垃圾收集处理、公共文化设施等人居环境方面的短板弱项,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加大冷链物流、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加大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监测等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促进“三农”事业深度融合。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重点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力度,通过“教联体”建设,推进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通过“医共体”建设,整合县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实现均衡配置、开放共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救助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养老标准、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缩小城乡差距。脱贫攻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底线任务,必须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工作。 一是强化监测帮扶。充分利用“甘肃一键报贫”等服务平台,高效运转“831”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机制,及时识别返贫致贫风险农户。全面落实各项帮扶惠农政策,做到应纳尽纳、帮扶到位,消除返贫风险。二是强化稳岗就业。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部署,统筹各类社会政策、增收措施,兜住民生底线,确保贫困人口稳岗就业。三是强化产业帮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提高经营性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就业技能,增加工资性收入。四是强化社会帮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组织帮扶、党员干部帮扶、社会救助帮扶等方式,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作者单位:山丹县委党校)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