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海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指出,“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农文旅融合作为站在乡村振兴特殊风口上的一种跨界发展模式,是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要彰显农耕记忆传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就是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旅游大量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以及农民的憨厚和淳朴,归结到一点就是颇有农业农村农民农味农情的“农家文化”。正因为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农村可以真实感受到生活形态水平不相一致形成的这种超仪和错位,才是城里人要去乡村旅游的动因。乡村旅游离开了“农”根,也就没有任何吸引力可言。因此,乡村浑然天成的绿水青山、树木庄稼等自然景象,绝不能刻意雕琢成城市的模样,劳民伤财、适得其反。应当更多地呈现独具乡土乡味乡韵的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联动,用一个浓浓的“农”字,描绘出一派令城里人和农民都满意的农村景象,不断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遗产传承使命感,进而有效激发乡村发展的经济活力。
要丰富农村文化内涵。乡土性的文旅资源既包括地域、环境、生态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民俗、饮食服饰、农事活动等人文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结合农村特有的资源条件,深度对接市场环境,采取先进超前的技术条件和营销手段,对乡土资源进行整体性谋划、科学性布局、系统性开发,创造乡土旅游特色、品牌和优势,丰富旅游资源的农业内涵,使乡土资源在乡村旅游中既“土”得有娱乐趣味、又“土”得有文化底蕴,既“土”得有地方特色、又“土”得有时代新意。要在尽可能保持乡村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淳朴民风的基础上,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围绕“绿色、环保、有机”三个关键点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开发,同时加大农村环境资源化处理以及环保建设,实现生态宜居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挖掘乡土核心特质。农文旅融合的生命力在于特点突出、特色鲜明。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根本就在于把区位优势和风土人情巧妙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景、乡村韵。要深度挖掘乡村独有的自然山水、传统民俗、风土人情等本土资源特色,充分展现新时代和美乡村旅游的自然之趣、乡风之纯和民俗之乐,努力让每个农文旅融合体验区都有一个吸引游客的核心特质,避免庸俗化、同质化、大众化,防止“千篇一律”“千点一面”。要注重发展赏花、农耕、采摘、垂钓、探秘、历险等农业观光休闲游,通过“+文创”“+电商”“+养生”“+养老”“+体育”“+健康”“+研学”“+文艺”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发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农事生活体验游和唱山歌、看大戏、赏民谣、习民俗等传统文化鉴赏游,满足不同游客体验农业、探寻历史、感受传统的内心期盼和心理需求,真正实现让游客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田园风光、放松愉悦身心的真实期望和追求。
要强化产业联动发展。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将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特色、乡土品牌和竞争优势,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农业内涵,强化旅游资源吸引力,打造差异化“一村一品”乡村旅游品牌。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放大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和教育功能等的体验效应,将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可视化展示、推广和管理,实现游客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深化农文旅产业融合,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农业生产景观、农业产业形态、农业现代设施与乡村旅游产业相融合,强化农业生产、产品和产业的旅游化关联,拓展农业生产边际,提高旅游附加价值。
要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推动农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效果。农民既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也是共享旅游收益的主体。要切实尊重农民意愿,既要理顺农民的逆反情绪,转变农民的等靠要观念,还要想方设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把自身的土地资源资产不遗余力地投入到乡村旅游中来,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通过农民入股、合作经营或参股农业产业联合体等形式,引导农民积极投身乡村旅游发展、服务、决策、管理,让农民在切身体验中感受旅游发展的艰辛和苦楚,不断坚定干事创业的信心决心,有效防止农民“失土又失业”“出力不收益”。要切实转变农民“思路”,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赴外学习、培训等措施,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农业、造福农民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积极投身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实践,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作者单位:山丹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