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禄军 王 静
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山丹县邮政分公司寄递物流共配中心分拣大厅已是一派忙碌景象。随着传送带的运转,大大小小的包裹完成扫描后,分拣人员再根据寄递区域进行分装处理,随后送往各乡镇共配中心,最后由邮递员直接送抵村社寄递点。
临近春节,年货消费迎来高峰期,遍布城乡的邮政服务站点进入最忙碌的时节。山丹县邮政分公司将行政、后勤等岗位的员工统一充实在装卸、分拣、打包一线,加班加点应对和保障春节期间物流通道通畅,确保快递准确无误配送到客户手中。
“近一段时间,公司快递日处理量由原来的5200件上升到1.2万件。为此,公司每4人组成一个帮扶小组充实在一线,加速邮件处理。”山丹县邮政分公司副总经理陈玲说。
邮政寄递行业的繁荣背后,彰显的是经济的活力和消费的增长,也是城乡深度融合、消费双向流通的具体体现。在该公司分拣大厅,记者发现了很多体积较大的包裹,询问后得知,这些包裹大多数是寄往外地的牛羊肉、山丹馍馍、胡麻油等本地农特产品,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还要归功于山丹县遍布城乡的快递网络。
就在离寄递物流共配中心20公里开外的位奇镇寄递共配中心,从事邮递工作22年的邮递员杨军正帮助村民打包揽货。杨军告诉记者,他负责全镇17个村的寄递业务,“现在每个村都有邮政寄递站点,邮递员把快递送到各站点方便村民去取,同时通过寄递点,老百姓的农特产品也能发往全国各地。”杨军说。
据陈玲介绍,一直以来,公司收货量比寄货量要多出好几倍,春节来临之际,寄货量由原来的200多件上升到720多件。公司每天的收入也由原来的2万多元上升到6万元以上,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山丹县正是基于地域特色及其周边环境,先后建立52个城区快递驿站和全覆盖的乡镇共配中心,精心打造6条客货邮融合发展示范线路,不仅提升了物流配送的效率和服务质量,还有效降低了快递物流配送成本,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