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子
2024年岁末收到柯英先生惠赠的大作《青囊诀》。拿到书后,沉甸甸的一本比砖头还厚啊。封面是一幅简洁的画面,似巍巍祁连又似逶迤河西走廊,藏青色典雅厚重拙朴,“青囊诀”三个字似阴刻一样镶嵌在巍巍青山中。下面是较小的“柯英著”三个字,如隐入河西大地的一个芸芸苍生。没有专家大家的推荐语,干净素洁与我后来阅读小说的内容一样,封面与内容完全融为一体。这是读完整本小说后我再次摩挲“青囊诀”三个字时的感慨与欣喜。
这么厚的一本小说,需要一段完全没有干扰的闲日子来读,春节假期正好,开始正式阅读。一周时间专心阅读完,百年风云沧桑,河西走廊甘州肃州与太平堡甘氏一族的兴衰历史徐徐展开。
小说的序幕是在顶儿山,太平堡“甘知堂”的老掌柜甘草老人带着跛足的十一二岁的孙子甘知苦到顶儿山找顶儿山寺苦瓠和尚,甘草老人此行是要向挚友苦瓠和尚辞行托孤来的。这位在太平堡一带有着高深医术的老中医感知生命将尽,将孤儿甘知苦托付给大和尚苦瓠照拂,并将一本《青囊诀》托苦瓠和尚等知苦年长后交由他。原来这是知苦母亲青囊门第十五代掌门的女儿宁青梅在逃避清廷与仇家追杀时将危在旦夕的儿子和青囊门秘笈《青囊诀》托付给甘草老人的。
小说的结尾,经历近百年人事变迁,一路跛足“脚高步低”而又坚定地走过了一生的知苦老人,一名身怀济世救人绝技,心怀仁义大德的大医在生命的尽头再次登上顶儿山。虽然顶儿山的寺院已不复存在,但知苦老人在这儿想起六十多年前祖父甘草老人的睿智与豁达,他像祖父希望的那样走过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小说的结构和内容上的前后照应与完整。
知苦是甘草老人捡拾的孩子。在中医世家“甘知堂”,甘草老人常带知苦上山采药,带他出诊,也教他背诵熟记药性汤头等中医药典籍的内容。知苦聪明好学,能够举一反三,祖父多有疼爱。等甘草老人去世后,“甘知堂”的掌柜成了甘草老人的儿子甘若望。甘若望有三个儿子,大儿甘知勇,二儿甘知愚,三儿甘知信,和一个女儿甘青云。甘若望对知苦的关心远远不及甘草老人,知苦采药制药干着和家里伙计一样的苦活,饥一顿饱一顿长到十六七岁。在劳作中知苦能将所学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初步表现出他不同寻常的医家素质。受甘草老人托孤的苦瓠和尚被邀请去甘州访友并受大佛寺主持净空之约讲经,于是带上少年知苦。这一次出行就是小说的开端,知苦在路上与江湖郎中学习自制药丸,后又告别苦瓠和尚跟着铃医去游历学习,在甘州周边的乡镇走街串巷治病救人。后来兵匪四起,知苦与铃医走散,只能回到太平堡“甘知堂”。
小说的发展是知苦回到太平堡后,正式走上郎中医者的路。太平堡遭一股流寇侵扰,甘知勇组织乡勇打退流寇,擒获一半贼寇收编为新兵,带到新疆充足兵源。知苦又一次离开太平堡随知勇到哈密,在哈密的西域客栈遇到了维吾尔族女子索维娅,并拜当地名医那神医学习针学的针灸神技。因为他在路上收养的孤女豆子丢了,知苦离开哈密再次回太平堡,到肃州开始了独创医之路。知苦在肃州城成立了“甘知堂”分店开始坐堂诊脉。恰在此时老家太平堡青梅竹马的恋人柳紫苏被地方团练陈二棍玷污了,知苦将身心受到蹂躏的紫苏带回肃州,精心调制药物照顾,紫苏痊愈。生逢乱世,强权横行,为救白家小姐白芷,知苦得罪了肃州万副总兵家,更有仇家为夺《青囊诀》勾结官府对“甘知堂”赶尽杀绝。知苦带上紫苏和专门制药抓药的儿时伙伴谷子逃出肃州进了祁连山更南的昆仑山,隐居山中破庙。后来到昆仑山紫霞岭紫霞观见到了道士张真人,知苦跟随张真人不仅学得医法而且习得修行养心之术。太平堡的“甘知堂”被朝廷查封,甘若望及家人被抓,此时恰好甘知勇从新疆杀狗官一路到野水地———太平堡附近曾经土匪麻三爷的地盘留足,甘知愚也新任高台县令,峰回路转甘家转危为安。知勇知苦和紫苏到野水地,遇到了母亲宁青梅,母亲当年为躲青囊门仇家与朝廷追杀而被野水地土匪麻三爷所救,在麻三爷的照拂下在野水地行医救人。而在少年知苦救治流民时,曾碰到一位老人,临终托付知苦一本《青囊诀》,并让他交给一位叫宁青梅的人,老人原来是知苦的父亲宋青山。知苦人到中年终知自己身世,百感交集,从此与母亲妻子在野水地有短暂的安静时光。他在母亲的讲授下,将两本青囊门秘笈悉心研读琢磨,医学又到了一个融会贯通的境界。
不久知苦返回肃州,整顿“甘知堂”再次坐堂。此时,“甘知堂”在肃州有了名气,甘知苦的行医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各种疑难杂症都有方医治。“甘知堂”发展了,甘知苦召了徒弟俆长卿授业,并帮甘知堂打理杂务。甘知苦再次出游行医,为贫者治病除疫来到凉州,途中遇到曾陷害紫苏的赌徒甘知信,知苦不计前嫌劝其回太平堡继承家业,并雇车马送知信夫妇回太平堡。到太平堡后,知苦拜见了苦瓠和尚,一年后苦瓠和尚去世。兵匪祸患肆虐河西甘州肃州太平堡,贫苦百姓饿殍遍野,又引得瘟疫肆虐,知苦带两个徒弟到高台防疫险丢性命。全国挨饿,甘知苦一家也关闭肃州医馆到太平堡暂度饥荒。甘知苦与王世琳为解百姓疾苦,寻得奇人李老汉打井取水,为太平堡百姓求得一线生机。此时又一波军阀掌政,甘家老二甘知愚又从新政权获得泉湖县县令之职,管辖肃州城区内外。更大的瘟疫席卷而至,甘知愚与“甘知堂”的仇家齐永贵官商勾结,囤积居奇垄断哄抬药价,百姓死于疫病者不计其数。知苦与甘知堂的医护们不惜以身试药终于找到缓解疫病的汤方。
太平堡也遭瘟疫侵袭,宁青梅为救百姓染疾身亡,甘知苦回太平堡为母亲办了丧事,再次回到肃州。知苦的“甘知堂”在疫情中救治百姓大义之举深得民心。随着新文化运动,传承千年的中医受到西医的冲击。小说接近结尾,知苦坚信中医博大精深不会被西医代替。甘家第四代成长起来。知苦的大儿子甘子安,学医精深,为人醇厚,知苦想把一生所学传他,可子安跟一队穷人的队伍走了几年没有音讯。
城头再换大王旗,马家军进驻肃州烧杀抢掠,肃州再一次暴发疫情,知苦在索薇娅的西域客栈救了香港《大公报》的记者范任之,将疫情之事和贪官鱼肉百姓之事报道出来,一下肃州官场人人惊恐,他们丧心病狂竟然将省上派来的稽查组一炬烧死,知苦再次入狱。这次知苦被他们毒打受苦几于要死,上面再次派来稽查组,终于将肃州官场贪官惩治了。这一年肃州又遭大地震,灾民无数。地震后甘知堂再次承担了疫病防治的重要工作,挽救肃州百姓。新中国成立,“甘知堂”公私合营,知苦和俆长卿等人都成为公立医院的职工。甘知苦的仇家齐永贵的儿子摇身一变成了医院院长。知苦老先生被排挤让看门房,让下乡去搜集整理民间流传治病偏方。但再一次风暴来临。老人被下放回太平堡,又因为推荐无依靠的东来到乡卫生站工作——东来,是被马家军打败流落高台的红军小战士,而被大队书记嫉恨诬陷送到滩尖子农场劳动教育。农场里,知苦老人见到了一生的医学挚友金城医大的教授李少峰,不想农场发生麻风病,李少峰不幸去世。
甘知苦跌宕起伏的一生定格在顶儿山。小说到此前后照应情节完整也可以说是一种圆满。小说的尾声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冲毁了知苦、紫苏与祖父甘草老人的坟墓,被知苦埋在紫苏坟头的《青囊诀》从此消失。刚开始读到洪水不能理解这一灾祸,后来看到坟墓被夷为平地,心里一下豁然了!不禁为作者高明的构思击案叫绝。
我在阅读中早已经将不完美的跛足与络腮胡淡化了,心中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沉静儒雅,他的生命进程就是一名大医的成长过程,他从识药背诵汤头打下坚实基础到勤学好问处处求教的初诊识病到游医求进的旁征博收,到最后的一次次精进。大医精诚就是他一生追求的,医者仁心就是他一生执著的初心。我们感叹他晚景再遭命运的屠虐,为他不平而鸣而愤而恨时,他却已经坦然面对了。这是他一生定格最美的品性,不曾抱怨命运,面对困苦总是积极乐观。小说中除了主人公甘知苦立体感人的形象外,还塑造了苦瓠和尚、王世琳、张真人这些学富五车修为深厚的大家,对知苦的精神引导,他们的形象也很丰满感人。小说又采用了倒叙等将甘知堂第三代甘知勇甘知愚甘知信的成长穿插其中,叙述张弛有度。在这三兄弟与知苦的关系中,将家族中医传承的过程展现地清晰明了。三兄弟又对知苦有着正面和侧面的衬托。
小说中女性角色比较单薄,紫苏是知苦青梅竹马的妻子,她最感人的是胆识超人杀玷污她的坏人。索维娅的西域客栈老板娘形象比较丰满,风情万种又痴情,千里寻夫到肃州。知苦的母亲宁青梅刚烈不屈以高超的医术在野水地成了“宁神医”。还有书香闺秀的白芷大小姐,嫁与甘知勇后流离,最后栖身顶儿山寺院青灯黄卷,寺庙被毁再回太平堡孤苦而逝,这个人物形象有点前后不一的缺憾。另外知勇与白芷的女儿子英在小说结尾时以新中国新女性的形象出现,也比较单薄。当然,这些女性角色都各有形色,性格也是这部小说中非常温暖摇曳的花朵,让这么一部“苦难”的小说有了温度温情与美好。
小说的背景放在作者熟悉的故乡高台,以高台一个设想的小镇“太平堡”为点,辐射祁连山脚下的河西走廊甘州肃州凉州展开,百年历史风云,作者尽量忽略那些历史上的政治风云,通过事情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沧桑巨变人物的沉浮流徙,让小说人物成长在真实的历史中,读者被带进那段烽火连年民不聊生的末世,与主人公一起经历悲苦与成长。叙述场景宏大背景宏阔,这与作者塑造的大医甘知苦的成长与大医形象相得益彰。关于小说中大量中医知识、手法汤剂和病症的描写,我会一边阅读一边在百度上查一查。对中医的了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小说语言有经典的文雅,也有乡土的部分,有庄重有平易有文言有俚语,但整本小说的语言是轻松明亮的一种白话记叙。
读完小说,真的被震撼了。这么厚的著作,那么多的人物交织,那么多的事件安排,作者将他们安排得妥妥贴贴,上百个人物各有命运各有性情各有面容,作者耗时八载,五易其稿,这又何尝不是大医精神。作者在后记中说,他写作的时候,最后感到和知苦老人面对面了,是老人自己的生命轨迹,与作者的塑造没有关系。他不是教条的,是活生生的。这就是小说的精髓之所在,这时候作者已经没有他自身了。
知苦老人“百载救民艰险路,一剂济世仁和汤”,柯英老师“八载辛苦巨著问世,一书精诚大道化风”。他想要为千百年的医家树碑立传,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