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08月20日
下足“绣花功夫”建设人民城市

□ 李海波

城市是展示现代化成就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让城市留得住时光刻度、对得起当下期盼、看得见未来轮廓,实现虚实相生、智慧美好,必须在规划中淬炼特色风骨,在更新中注入文化灵魂,在建设中彰显美学智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

一、立足地域禀赋,以科学规划塑造城市独特气质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决定着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规划一座城市的长远发展,不仅要体现独特的地理特点,还要凸显厚重的地方特色。要实现规划与区位优势相统一。慎重考虑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定位,综合考量城市在自然环境、行政区划、民俗风情、资源禀赋方面的独特优势,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城市规划面临的困难问题,在突出展示靓丽城市名片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城市规划管理既能体现自然风貌,更能彰显现代气息。要实现规划与生态环境相统一。把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产进行总体形象的塑造和策划,在大气净化、水源保护、气候调节、风沙防护、城市热岛效应缓解上下功夫,尽量满足人类心理和生理诉求,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既符合“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还能在形式上充分考虑各个区域的独特作用,在内容上凸显生态属性和生态价值,不断提升人文与艺术内涵。要实现规划与城市功能相统一。以满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需求为出发点,统筹教育、医疗、养老、商业等设施布局,构建“15分钟生活圈”规划体系,确保居民便捷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针对职住失衡的“城市通勤病”,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入分析人口流动的“潮汐规律”,合理区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避免工业区与居住区混杂,通过绿化带、防护隔离带等实现功能区的有机衔接。

二、激活文化基因,以有机更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城市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内在文化肌理,尽可能地保留城市风貌的整体性、自然景观的协调性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守护城市文化记忆。避免大拆大建,满怀人文关照,对历史街区、老厂房、古民居等采取“绣花式”改造,注意保护好城市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基因,注意承接好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元素,有效彰显不同城市经过千百年来沉淀的情感记忆和思想特质,使城市更新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绝不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斩断文化传承的根脉。要彰显城市精神标识。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需求,结合城市文化特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不断丰富城市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打造一批兼具辨识度和精神内涵的文化地标,既能反映社会历史变迁,还能呈现时代变革发展,既能看到日益变化的城市现状和精神面貌,还能感悟不断发展的波澜激荡和委婉曲折,真正传递城市的内在灵魂与深层气质。要培育城市消费场景。依托现有文化艺术元素,把历史事件、名人精神、道德模范、能人工匠等充分展现出来,把现代科技、时尚元素有效运用进去,使城市成为人们文化娱乐、假日休闲、社交活动的目标去处。将文化元素植入城市公共空间,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消费体验项目,打造自然、人文、时尚交相辉映,观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的文旅消费融合业态。

三、融入美学理念,以品质提升彰显城市建筑智慧

建筑是城市的“脸面”,其设计、布局、功能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美感和宜居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强建筑设计管理,提高城市设计水平”。这意味着城市建设必须突破“重功能、轻美学”的误区,让建筑既满足实用需求,又传递美学价值,成为凝固的艺术。强化建筑设计的艺术表达。在保证建筑物安全和内在功能的前提下,鼓励创新设计,突出含有美学元素的艺术观赏性,对城市建筑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服务建筑、桥梁、公园设施进行大胆设计,营造通透、灵动的视觉效果,使建筑物既具有观赏价值,还能兼备参考价值。推广“色彩规划导则”,对城市不同区域的建筑色彩进行引导,避免杂乱混搭,形成和谐统一的城市色调。优化建筑布局的空间逻辑。将建筑布局多样化与建筑的实用性、环境的适应性和审美的协调性结合起来,打破封闭小区界限,推行“街区制布局”,让建筑与街道、公园等公共空间有机融合,形成开放、通透的城市肌理。重视建筑外部空间利用,预留中心绿地、口袋公园等共享空间,实现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交织渗透,既能体现整体布局的美观大方,还能兼具城市文化的大气包容。推动建筑功能的多元转化。对具有历史价值但功能落后的建筑,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建筑原有风貌,同时融入现代设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对工业遗产走“创意路线”,让斑驳的墙壁、生锈的机器等工业时代的硬核与当代艺术的柔软相互碰撞,打造城市“网红打卡地”。探索推行“历史建筑认养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出资修缮获得一定年限的使用权,真正实现“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的美好愿景。(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5021087号